1.天气谚语

2.九月九日,重阳节,有什么故事呢?谁能给我讲讲?谢谢了

3.桃花的句子(关于桃花的诗句(共121句))

天气谚语

应城未来30天天气预报_应城未来30天天气

内容推荐:

1、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2、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先劣躲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4、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5、咸物返潮天将雨。

6、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

7、夜星繁,大晴天。

8、燕子窝垫草多鬼胳彩,雨水多。

9、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10、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1、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九月九日,重阳节,有什么故事呢?谁能给我讲讲?谢谢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各地重阳节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清丰县儿童於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於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缸神。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於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上海豫园於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於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汀县农家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县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於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桃花的句子(关于桃花的诗句(共121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8.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源行》

9.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10.桃花江上雪霏霏。黄鹤楼中风力微。——张咏《寄晁同年》

11.桃花连马发,彩絮扑鞍来。——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12.梨花李花白斗白,桃花杏花红映红。——仇远《寒食游陈园》

13.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4.艳治桃花迎马笑,轻狂榆荚扑人飞。——王禹偁《寒食出城马上偶作》

15.淮南枫叶落,灞岸桃花开。——卢象《送綦毋潜》

16.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贯云石《双调·蟾宫曲·竹风过雨新》

17.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唐寅《把酒对月歌》

18.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里又春归。——卢挚《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19.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李白《宿巫山下》

20.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谢枋得《觅茶》

21.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李贺《浩歌》

22.黄鹤楼头犹是梦,桃花溪上未全贫。——陈洪谟《初度发夏口》

23.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杜甫《昼梦》

24.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元稹《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25.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26.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27.贞元朝士重来晚,不见桃花见菜花。——朱继芳《次意一先生仙霞壁间韵》

28.枫叶宁栖楚客林,桃花不问秦人树。——杨慎《薛畏齐兵宪望鹤楼吟》

29.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秦观《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

30.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唐寅《桃花庵歌》

31.不三杯桃花笑人,不多时柳絮成尘。——任昱《双调·折桂令·题情盼春来》

32.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李白《山人劝酒》

33.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朱淑真《鹧鸪天·独倚阑干昼日长》

34.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35.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36.古洞桃花发嫩枝,施朱施粉两相宜。——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古洞桃花发嫩枝》

37.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8.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刘禹锡《伤桃源薛道士》

39.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40.无赖夭桃面,平时露井东。——李商隐《嘲桃》

41.桃花暖日茸茸笑,杨柳光风浅浅颦。——范成大《鹧鸪天·荡漾西湖绿苹》

42.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唐寅《桃花庵歌》

43.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郑谷《旅寓洛南村舍》

44.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45.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元稹《桃花》

46.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李贺《美人梳头歌》

47.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

48.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

49.怪底桃花半零落,江村明日是清明。——黄景仁《春兴·夜来风雨梦》

50.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

51.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52.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53.不三杯桃花笑人,不多时柳絮成尘。——任昱《双调·折桂令·题情盼春来》

54.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

55.西湖北畔名园里,无数桃花只见梢。——杨万里《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雨里匆匆怨出郊》

56.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57.君行黄鹤楼,我乃桃花源。——赵蕃《代书寄吴仲权》

58.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59.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崔国辅《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60.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刘禹锡《伤桃源薛道士》

61.雾濛濛丁香枝上,云淡淡桃花洞口,雨丝丝梅子墙头。——刘庭信《水仙子·虾须帘控紫铜钩》

62.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袁枚《题画》

63.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杜牧《柳长句》

64.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诗词》

65.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郑谷《旅寓洛南村舍》

66.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67.桃花欲放条风后,茶蕊新供谷雨前。——李虚己《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

68.桂林太守几时行,泛汴桃花浪已腾。——梅尧臣《寄桂州张谏议和永叔》

69.柳叶来眉上,桃花落脸红。 ——陈子良《新成安乐宫》

70.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71.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72.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73.浣花笺纸,好好题诗咏玉钩。——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

74.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75.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76.锦城鲊送蒲茅白,玉盌酒泻桃花红。——贝琼《立夏日》

77.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78.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李白《赠别从甥高五》

79.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80.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81.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李商隐《赋得桃李无言》

82.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83.春风九曲溪头寺,桃花翻霞柳弄枘。——释绍昙《邻峰艮上人1》

84.桃花开尽叶初绿,燕子飞来体自便。——苏辙《寒食前一日寄子瞻》

85.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

86.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87.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88.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 ——李白《庭前晚花开》

89.幽壑流泉喷三峡,衮衮桃花翻浪雪。——程珌《玉堂昼值有怀万松》

90.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91.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

92.古堤老柳藏春烟,桃花水下清明前。——欧阳修《送宋次道学士赴太平州》

93.桃花无限思,留客看清明。——止庵法师《题桃花小禽图》

94.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95.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

96.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杜甫《南征》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李白《代别情人》

98.春雨桃花静,离尊竹叶香。——戎昱《送王端公之太原归觐相公》

99.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10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01.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五律·看山》

102.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103.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104.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李白《鹦鹉洲》

105.桃花江上雪霏霏。黄鹤楼中风力微。——张咏《寄晁同年》

106.桃花连马发,彩絮扑鞍来。——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107.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108.君行黄鹤楼,我乃桃花源。——赵蕃《代书寄吴仲权》

109.艳治桃花迎马笑,轻狂榆荚扑人飞。——王禹偁《寒食出城马上偶作》

110.淮南枫叶落,灞岸桃花开。——卢象《送綦毋潜》

111.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12.青画溪头翠水家,水边短竹夹桃花。——杨维桢《漫兴七首》

113.雾濛濛丁香枝上,云淡淡桃花洞口,雨丝丝梅子墙头。——刘庭信《水仙子·虾须帘控紫铜钩》

11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15.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李白《宿巫山下》

116.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谢枋得《觅茶》

117.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118.黄鹤楼头犹是梦,桃花溪上未全贫。——陈洪谟《初度发夏口》

119.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杜甫《昼梦》

120.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21.桂林太守几时行,泛汴桃花浪已腾。——梅尧臣《寄桂州张谏议和永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