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系统有哪些?

2.地球上的天气都有哪几种?

3.各种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的实例

4.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5.三种锋面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的天气实例

6.常见的天气系统

7.6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的分类,天气系统类型及例子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行星尺度天气系统、天气尺度天气系统、中间尺度天气系统、中尺度天气系统和小尺度天气系统等。

1、行星尺度天气系统:

行星尺度天气系统是影响全球、半球或洲际范围的天气系统,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均具有重要作用。

2、天气尺度天气系统:

天气尺度系统是指水平尺度在几百至几千千米、时间尺度1天至几天的天气系统,包括气旋、反气旋、台风、锋面、切变线等,它们可在较大尺度的天气图上分析出来,是天气图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对短期天气,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尤为重要。

3、中间尺度天气系统:

中间尺度天气系统为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到一千公里的天气系统。沿高空冷涡后部的西北气流里产生的小槽或风向切变,也属中间尺度天气系统,中间尺度天气系统主要出现在对流层的下部,其流场特征比气压场明显。

4、中尺度天气系统:

中尺度天气系统,水平尺度在10至200千米、生命史为1至10小时的天气系统。如飑线、雷暴、中尺度低压、雷暴高压等。

5、小尺度天气系统:

小尺度天气系统之水平尺度小于40千米、生命史只有10分钟至3小时的天气系统。如龙卷、孤立的雷暴等。

天气系统有哪些?

1.热带雨林气候

2.温带海洋性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5.热带季风气候

6.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7.温带季风气候

8.地中海气候

9.高原山地气候

10.极地苔原气候

11.极地冰原气候

12.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这些 热带雨林气候景观

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 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 12℃。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概括:(考试用)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赤道附近 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2.热带草原气候

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 之中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 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概括: 特点:全年高温,湿季多雨(有干湿两季) 分布:非洲、南美洲附近热带雨林两侧(南北纬5°~15°) 成因:低压(湿季)与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 

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 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 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概括: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分布: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沿岸(南、北纬15°~30°) 成因:副热带高压与信风带控制

 

4.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 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

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 概括: 特点:全年高温,夏季多雨,有旱雨两季 分布: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北纬10°至25°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亚热带气候

 

5.地中海气候

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 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概括: 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成因: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交替控制 

6.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 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相对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概括: 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分布:北纬25°~35°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温带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景观

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 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概括: 特点: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最冷月大于0℃分布: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成因:受中纬西风和副极地低气压控制

8.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出现在南北纬35°~55°左右的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 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少。 概括: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南北纬35°~55°左右的大陆东岸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9.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 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在干旱区外围,年降水量在250~500 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 也有将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入温带大陆性气候内的 概括: 特点:冬夏温差大,全年降水少分布:北纬35°~50°大陆内部 成因:距海较远,纬度较高

亚寒带气候

10.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 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 毫米,以夏雨为主。因 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寒带气候

  11.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  极地冰原气候景观

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 冷的大陆,1967 年挪 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12.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与冰原气候同为极地气候.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C,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13.高原山地气候

垂直分布 在中纬度地区的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自海平面起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最重要的有两个:“地形高”、“气温冷”。

地球上的天气都有哪几种?

天气系统

具有一定的温度、气压或风等气象要素空间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如有

的以空间气压分布为特征组成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有的则以风的分布特征来分,如气旋,反气旋,切变线等。有的又以温度分布特征来确定,如锋。还有则

的以某些天气特征来分,如雷暴,热带云团等。通常构成天气系统的气压,风,温度及气象要素之间都有一定的配置关系。大气中各种天气系统的空间范围是不同的,水平尺度可从几公里到1—2千公里。其生命史也不同,从几小时到几天都有。

各种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的实例

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

1、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导致的。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定向运动。

2、云: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3、雾: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

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

4、雨: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5、雪:

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6、霜: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百度百科-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寒潮: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寒潮影响,只有西藏、云贵地区(这两地是因海拔太高)和海南影响小。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如广东、台湾、海南、福建。

台风就是气旋。

副热带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导致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冷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锋面雨造成的,冬季爆发地寒潮也是由冷锋南下是形成的。

暖锋:明显的暖锋在我国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三种锋面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的天气实例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由于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或处于同一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因此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天气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也不同。

冷暖峰的判断:

1、看冷气团的运动方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6、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

①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魔方格: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常见的天气系统

冷锋过境时,常有刮风、降温、降水天气;过境后,温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寒潮。

暖锋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温度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如东北地区的冬季连续性降雪,气温不断升高。

锋面移动很慢或长时间在一地徘徊,这种锋面称准静止锋。如江淮地区长达20日的梅雨天气。

6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旋:温带气旋主要出现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地中海等地区,热带气旋呈现出北半球远多于南半球。反气旋:在海洋上,全年都存在副热带反气旋。大陆上,副热带反气旋常在冬季,而由于夏季温度高,形成各类季风,反气旋带破碎。暖锋:暖锋多在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冷锋:冷锋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锋,可以活动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北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冷锋活动。

1、气旋:温带气旋主要出现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地中海等地区,热带气旋呈现出北半球远多于南半球。

2、反气旋:在海洋上,全年都存在副热带反气旋。大陆上,副热带反气旋常在冬季,而由于夏季温度高,形成各类季风,反气旋带破碎。

3、暖锋:暖锋多在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

4、冷锋:冷锋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锋,可以活动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北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冷锋活动。

5、切变线: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出现,春末夏初最为频繁。

6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如下:

1、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这是两种基本的气压系统,也是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高压系统通常与晴朗的天气相关,而低压系统则通常与阴雨天气相关。这是因为高压系统通常伴随着下沉气流,使得天气晴朗;而低压系统则通常伴随着上升气流,有利于云层形成和降水。

2、冷锋和暖锋:这两种锋面是影响天气的重要系统。冷锋是指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的锋面,常常带来强风和降水;暖锋是指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的锋面,常常带来降水、雾和霾。

3、气旋和反气旋:这两种天气系统可以控制一个地区的天气模式。气旋通常带来云层和降水,而反气旋则通常带来晴朗的天气。

4、副热带高压:这是一种在副热带地区常见的高压系统,它控制着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天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域内,空气下沉并远离该地区,导致干燥和炎热的天气。

5、极地高压和赤道低压:这是两种在极地和赤道地区形成的特殊天气系统。极地高压在极地地区形成,使得该地区天气晴朗;而赤道低压在赤道地区形成,使得该地区多云和湿润。

6、台风和飓风:这两种剧烈的天气现象都是由热带气旋形成的。当热带气旋在海洋上形成并加强时,它们会演变成台风或飓风,带来破坏性的大风和暴雨。

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

1、太阳能的辐射。太阳能的辐射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热量分布不均,形成了气压差,进而产生了气流系统。这些气流和水蒸气的运动形成了云和降水,也就是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例如晴天、多云、雨、雪等。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也会影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运动。地球的自转使得大气中的气流和云系呈现出旋转和移动的特征,从而形成各种天气系统,如气旋、反气旋等。

3、大气的特性。大气的特性也是影响天气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不同组合,使得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天气条件和气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