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历史天气查询2345_1993年的泰国曼谷天气
1.全球的气候变暖和气候现象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2.香港天文台的历史
3.亚运会是什么,为什么要举办呢?
全球的气候变暖和气候现象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全球的气候变暖还是许多气候现象的起因:如1995年使加勒比海房倒屋塌的飓风,英国百年不遇的旱灾,美国中西部使800多人丧生的热浪,西伯利亚的温暖天气和阿拉斯加的干旱少雪,危害巴西东北部的旱灾,以及巴西南部肆虐的大雨。气候变化是一个缓慢而间歇的过程,但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一种气候类型似乎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夏天变得比平常干燥和炎热了,冬天则更冷更潮湿。
温差相对较小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在苏格兰,正常情况下冬天气温不会长时间处于冰点以下,但1995年12月那里遭到严寒袭击。苏格兰高地克拉什克村的气温一度曾达到零下29.9℃。这是英国自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度。主要供水管道完全结冰。当气温回升,冰开始融化时水管便裂开了。苏格兰50万户人家处于无水状态。一向青翠繁茂的阿根廷草原1995年也变干枯了,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草原成了一点就着的干柴,在1996年初曾有上万英亩草原起火,且火势无法控制。负责国家公园事务的高级官员费尔南多·阿杜拉说:“我们面对的是非常低的湿度、创记录的高温以及眼前降水概率为零的现实。”干旱使该地区的谷物减产大约30%,成千上万只牛因饥饿而死。
不过,反常的天气也给某些人带来了些许乐趣。1996年2月中旬的异常低温使汉堡的阿尔斯特湖成了大冰场,约有50万人蜂拥而至,在冰上滑行或拉雪橇。在墨西哥中部,许多人因几十年来下的第一场真雪而欢欣鼓舞!而在德国将举行的世界杯滑雪赛却因没雪而不得已取消。
全球变暖的另一后果,将是导致北极、南极的冰雪部分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自1920年以来,两极冰雪融化和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全球平均海平面比过去升高了30多厘米。这不得不引起气象、海洋、农林、环境等部门的关注。有科学家指出,如果目前二氧化碳浓度翻一番,海平面将上涨80厘米,沿海地区将损失大片良田。目前,世界上生活在距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居民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如果海平面因气候变暖而上升的话,从曼谷到纽约的城市居民和维持世界贸易的港口设施都将受到影响,全世界沿海低洼地区将被海水淹没,数百万的沿海居民将被迫迁居。
在中国的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如温度上升2至4摄氏度时,土地蒸发将增加20%以上,耕地损失3亿亩。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在海拔4米以下的地区已不宜再投资,海拔1到2米的地区还必须制定长期人口迁移。
地球不断变暖,会使局部地区出现高热干旱,引发森林火灾。19年全球森林火灾严重,就与高热干旱有关。由于冬天该冷不冷,许多农作物的害虫冻不死,就会造成庄稼病虫害生,粮食产量下降。同样,该冷不冷,也会使人容易得病。
阿拉斯加位于北半球的北部,那里年平均气温很低,但近年由于全球性气温上升,使阿拉斯加的森林深受其害。1996年一种虫害大面积发生,约2500万株花旗松枯死。据统计,在过去的20年间,年平均气温上升2℃,受害森林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受害林木9000万株。有一种森林害虫以前从产卵到成虫,一般需要两年时间;气温上升后,只需要一年时间,从而导致森林遭殃。
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南北极的冰雪融化,海水增多,海平面上升,使世界上不少桑田变成沧海。如果海平面上升2米,许多海岛将被淹没,世界上30%的大城市变为汪洋一片,其中包括我国的天津、上海,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啊!
南极冰层是地球的最大“天然淡水贮存库”冰层平均厚度约2000米,最厚的达4000米,总体积有有1100多万立方千米,约占全球总冰体的90%,全世界有72%的淡水都集中贮存在这里,含水量和大西洋的海水容量大体相当。如南极冰层全部融化,可使全球海平面升高50~70米。一直在南极观测考察的一批英国科学家告诫人们说:他们掌握的确切证据表明,1945~1996年以来,南极气温已升高2.5℃,南极半岛在缩小。在过去的40年间,融化的冰层已达41000立方千米。1992年9月至1993年2月,西班牙的78名科学家深入到南极进行了五个月的实地考察,也发现南极的气温在升高,冰层在变薄,冰川在回缩。这年夏天南极的温度比往年高5度,每年消融面积都在3.2万平方千米左右。过去被冰雪覆盖的一些大陆也显露出来了。
北极冰川自20世纪以来,也退缩了约10千米。一些美苏科学家预测10~20年后北冰洋将成为不冻洋。看来,南北两极冰层不会融化的看法已为事实所校正。
不仅南北极冰层在融化,而且秘鲁的安第斯山、非洲的肯尼亚山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经科学家实地考察测量证实也在融化退缩,特别是肯尼亚山顶的积雪有40%已化为乌有。阿尔卑斯山的冰量只有1850年的一半,总面缩减了30%~40%。在西藏和前苏联的一些地区的积雪同样也有加速融化的迹象。
香港天文台的历史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门的运作模式及服务范围亦不断与时并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其间天文台不断引入先进科技,以配合业务发展。下表就天文台的发展历程作一大事纪要:
1883年,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年,开始定时作气象观测。 设立热带气旋警告系统﹝香港最早的海洋气象服务﹞。
1885年,时间球于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
1892年,开始提供海港气象服务。
1908年,透过无线电报接收船舶天气报告。
1915年,开始提供船舶天气预报的无线广播。
1921年,利用测风气球作高空探测。 开始地震测量工作。
1928年,开始提供天气预报的话音广播。
1937年,设立航空气象服务。
1949年,利用无线电探空仪及雷达探空系统测定高空气象资料。
1959年,天文台设置首座天气雷达。
1961年,开始测量大气中的放射性。
1967年,开始发出有关雷暴及豪雨的警告。
13年,天文台设置首部计算机系统。
15年,天文台透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交换气象资料,并全面建立了下列三组地区性专用电路: 香港─东京﹝1969﹞ 香港─曼谷﹝10﹞ 香港─北京﹝15﹞ 开始发展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
17年,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图像。 开始发出山泥倾泻警告。
19年,设置了一套由三个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仪网络。 天文台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平衡正压模式﹞开始投入业务运作。
1980年,设置了首套铯原子钟报时系统。
1985年,首个粤港兴建的自动气象站于黄茅洲开始运作。 设立「打电话问天气」服务。
在京士柏建立了一所辐射测量室。
1987年,设立环境辐射监测。
1988年,一套新的天气预报数值模式(有限区域数值模式)投入运作,集中处理影响香港及邻近区域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1990年,辐射监测及评价中心成立。
1992年,一套以颜色为标记的「暴雨警告系统」开始使用。
1993年,天文台开始测量高空的臭氧及辐射。
1994年,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开始运作。
1996年,天文台在因特网设立网页。
19年,将地震站网扩展至8个台站,并以数字式信号传送。
1998年,提供互动形式的资料查询系统﹝IES﹞服务。 天文台的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TDWR﹞投入运作,每分钟探测风切变及湍流,向航机发出有关警告。
推出四天天气预报服务。
1999年,天文台在大帽山装置的新天气雷达系统正式启用。新系统提供高分辨率雷达数据,能更有效地监测恶劣天气系统。 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级计算机,用作运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气预报数值模式﹝业务区域谱模式﹞,以加强预测暴雨的能力。
开始发出寒冷天气警告。
开始提供紫外线指数。
2000年,开设了一所位于天文台附近一幢商业大厦内的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资料及刊物。 天文台添置了一套高效能服务器簇,以提高气象数据处理的能力。
推出五天天气预报服务。
开始发出酷热天气警告。
2001年,天文台增强网站服务,提供文字版及有声网页,让视障人士更容易获得天气信息。此外,天文台亦推出网站的「无线应用系统规约」(WAP)版本,供流动电话客户使用。 天文台装置了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以接收由极地轨道卫星发放的高分辨率卫星云图。
香港首个气象浮标开始运作。
天文台位于长洲的最后一个信号站关闭,标志着利用悬挂风球传递风暴信息的时代的终结。
2002年,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香港天文台开发和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正式运作。这个是世界上首个涵盖全球各大城市官方天气预报的网站。 天文台在赤角装置了世界上首台用于机场天气预警的激光雷达。
天文台获颁授ISO9001:2000认证,以认可天文台所提供国际航空气象服务的质素。天文台是亚太区第一批获得ISO认证的航空气象服务单位之一。
2003年,首次成功接收到从商业航机上计算机传送来的自动天气报告。 天文台更新了临近天气预报系统的计算机。新计算机可以处理更多的实时天气资料,运行更先进的演算法,以改良预报产品。
天文台网站向应香港信息政策,用了「统一的外观与风格」设计为网站更新外观。
提供「可扩充标示语言」天气资料的服务。
推出七天天气预报服务。
2004年,全东南亚首套自动高空探测系统正式启用。 推出「个人数码助理」网站。
开始向国际度量衡局提供天文台的原子钟时数据,参与订定协调世界时。
以东道主的身份协办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区域协会(亚洲)第十三次届会。
成为个气象部门接收和向全世界发送从商业航机上自动传来的天气报告。
首次为香港奥运滑浪风帆代表队提供了比赛场地天气预报服务及技术支持。
2005年,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建成闪电定位网络,并推出闪电位置信息服务。 天文台发表香港未来百年雨量评估。
天文台代表世界气象组织参与建立印度洋海啸警报系统及协助巴基斯坦大地震灾后撤消。
天文台开发的世界上首个激光风切变预警系统在香港国际机场正式业务运作,为升降的航机提供风切变警报服务。
香港天文台受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委托开发和管理的两个网站,即「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开始业务运作,正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亚运会是什么,为什么要举办呢?
大运会指世界大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法语: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u Sport Universitaire)主办,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年龄限制为17-28岁)参加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始办于1959年,其前身为国际大会。
亚运会是亚洲的“奥运会”,每四年一次。比赛项目和奥运会基本一样。
同:都是运动会
异:运动对象和级别不一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