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动的事四年级作文400字

2.又到赏银杏的最佳时机,惠山古镇你去打卡了吗

3.汤的治国思想对治国理政有何启示

4.原平市是几类地区

5.华山名字的来处

感动的事四年级作文400字

运城永济天气预报30天查询_运城永济天气预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感动的事四年级作文400字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的事四年级作文400字 篇1

 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很多的记忆已随日子的消失而褪色。但有一件事,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那一份深沉的母爱。

 那天早晨,我背着书包正要上学,妈妈递给我一把雨伞,说:“儿子,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还是带上雨伞好。”我抬头看看天空,万里晴空,怎么会下雨呢?我丢下雨伞,一溜烟跑出了门去。

 正当中午放学的时候,忽然电闪雷鸣,顷刻间暴雨骤然而下。带了雨具的同学都回家了,其他人也一个个被家长接走了。我爸爸在外地打工,每天都不在家。刚好,妈妈这几天正发着高烧打着点滴呢。我真后悔早上不听妈妈的警告,这下我该如何是好呢?我正一个人在教室里呆呆地坐着,又急又饿,望着窗外哗哗直下的大雨,我不由得哭了起来。

 这时,大雨中出现了一个我熟悉的身影。哦,是妈妈!狂风夹着大雨好像要把妈妈吞没了似的。妈妈挣扎着向我艰难地走来。“程伟,快过来,穿好雨衣。”妈妈边说边从包里拿出另一件雨衣披在我身上。此时,雨越下越大。妈妈吃力的骑着车子载着我在雨中穿梭。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们终于艰难的回到了家里,我脱下雨衣,我看见此时妈妈的头发,脸上,身上都被雨水淋透了。望着“落汤鸡”似的妈妈,望着她那青白着的脸,我不禁又哭了起来……

 一把伞撑起一片天,妈妈爱的伞给我快乐和幸福。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它时时感动着我,教我好好做人,好好读书……

感动的事四年级作文400字 篇2

 记得小时候,我和妈妈去了姥姥家,一路上,我们又说又笑,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姥姥家。

 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来这里了,今天来到这里,总感觉怪怪的'。过了一会,我才缓过神来,原来是这样,门前多了一片种满花的土地,有红的、粉的、金黄的,还有乳白的。啊!我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看了半天,我才发现自己在门口傻傻的站着。于是,我就蹲下仔细瞧了瞧这些小花,一阵微风吹过,花儿就翩翩起舞,看它们多开心呀!就像美丽的天使,真美啊!

 暴风雨即将来临,狂风把花儿吹倒了,有的奄奄一息,有的已经枝折花落。看到美丽的花儿成了这样,我哇哇大哭,立刻跑到屋子里对姥姥说了这件事,姥姥亲切地对我说:“嘉禾,没事,小花明天早晨就会好起来的。”我立刻停止了哭声,期待着明天奇迹的出现。

 第二天,我出去一看,花儿果然“起死回生”了。我真激动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妈妈出来了,问我:“嘉禾,这些花好不好看啊?”“嗯,好看。”我回答。妈妈接着说:“这是姥姥几天前辛辛苦苦从街上买来的,她想把这里变成一个花园。”听了妈妈的话,我又一次感动地哭了。我的姥姥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想到她一个人步行上街,买花,种花,那得多辛苦呀。

 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事,我就会想起姥姥家门前那片花地,想起姥姥辛苦劳作的情景。

 山西省永济电机小学 四年级四班 李嘉禾

感动的事四年级作文400字 篇3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露,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上去,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来到教室,我打开了书包却发现我竟然没有带笔盒,笔盒里的笔、尺子、橡皮是今天特别重要的,没笔写不了字,没尺子画不了图、没铅笔画不了画,没橡皮无法纠正,我现在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不巧的事来了,上课铃响了,老师发本子让我们抄古诗,我低着头,只听见教室里“刷刷刷”的写字声,而我却只能低头发呆。

 正在我无助的时候,我的同桌问我:“你怎么不写啊?”我说我没带笔后,他二话没说就给我一支黑笔,我谢了他,便马上写了起来。下课铃响了,这节课过了还有其它的课怎么办?我的心再次跌入谷底,但不知道怎么的,我没带笔这件事一下子就传开了。周围的同学知道我没带笔,人人都在掏东西给我,那一刻,我感动极了。没想到班里的同学们都这么热心,再想想自己以前还老是不太愿意帮助大家,我的脸顿时红了。

 有人说,太阳无语,却带来暖和;大地无语,却显示广博;海洋无语,却孕育生命。我要说,爱心无语却造福人间。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带给他人。

又到赏银杏的最佳时机,惠山古镇你去打卡了吗

一首很老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现实版中的江苏无锡惠山古镇,非常神似。无锡惠山,被乾隆皇帝钦赐为“江南第一山”,而山脚下也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每年的深秋,当大自然里的色叶树变换了颜色时,惠山古镇里的银杏,也就成为赏秋的最佳观赏点。

整个惠山古镇,栽种银杏树的地方有不少,但能称得上“最佳”的,大致有三处。这三处地点,分别代表着古镇的 历史 文化,以及古镇里别具一格的风景,而且这三处地方所种植的银杏树,均是有年头了,树龄最短的也有四百多岁。

惠山寺门前的古银杏,这是古镇里树龄最大,种植年代最早的,号称“古镇银杏王”,它栽种的年代约在明朝的洪武年间,也就是公元1368-1398年,算起来已有六百多岁了。相传,明朝的洪武初年,惠山寺的性海大师在大雄宝殿门前亲手种植了18棵银杏树,象征着佛门里的十八罗汉。在经历了岁月更替之后,18棵银杏树目前仅存一株。

民间传说,当年栽种的这18棵银杏,分成左右两列,从惠山寺的大同殿门前,逐渐向寺庙的山门口延伸,所以后人也习惯把这银杏称之为“洪武银杏”。仅剩的这棵银杏树,树的高度达21米,胸径近2米。因为枝繁叶茂,树的躯干已经无法承受树冠的重量,所以现在用了两根钢管,支撑起“洪武银杏”庞大的树枝。

这棵编号为“002号“的古银杏,还是一颗雌雄同株的银杏树。银杏树有雌雄之分,雌性银杏树在接受了雄性银杏的花粉后,才能长出银杏果来。而一般佛门前的银杏,只会种植雄性的银杏树。而惠山寺大同殿门前的这棵银杏,却出现了一个数百年未有的奇迹。1982年,这棵银杏王竟然结出了7粒银杏果来,当时这个现象轰动了无锡城。但三十多年过去了,银杏王再也没有结果子。

这棵六百多年的银杏树,是古镇中黄的最晚的银杏树。每年的11月中旬开始渐渐变黄,通常在11月25日左右进入最佳观赏期。这个时期还不能有大风大雨,如果冬雨提前来临,一夜之间,树上的银杏叶就会掉了大半。预计下周“银杏王”会全部变成黄叶,将进入一年之中的最佳观赏期。

第二处最佳赏银杏的地方,是古镇上顾可久祠堂里的古银杏。顾可久,明朝无锡人,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或许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他,但要说起他的学生“海瑞”,那就是大名鼎鼎了。古镇上这座顾可久祠堂,便是在明朝的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由海瑞向皇帝奏檄建成的。

顾可久祠堂,是惠山古镇中一处较大的古建筑。祠堂位于惠山古镇一条僻静的小巷内,这条小巷,也是连接古镇直街与寺塘泾河边 的下 河塘的巷子。小巷用石板铺路,两边就是古镇祠堂高大的白色院墙,而顾可久祠堂里一株高大的银杏树,其树干在院落内,树冠一半遮住院落,一半遮住了小巷。当银杏变黄后,掉落下来的黄叶,一半留在院子里,一半轻舞飞扬在深邃的小巷,意境十分唯美。

顾可久祠堂里的银杏树,其树龄在470多岁,后人猜测其应该栽种于明朝的嘉靖年间,大概是在顾可久祠堂建成后,人们从其它地方移植栽种进来的。顾可久祠堂,有着江南古典园林的美,在深秋的时候,有银杏黄叶的加持,其江南的韵味愈加浓郁。常常见到黄叶铺满小巷时,人们在这里写生绘画。这棵银杏,已经开始变黄,下周也将进入最佳观赏期。

第三个最佳赏银杏的地方,是古镇上的张中丞庙。张中丞庙位于古镇的秀嶂街中段,当地人也称之为“张老爷殿”。张中丞,本名叫“张巡”,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安史之乱”时, 张巡 曾率兵 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抵抗叛军,最后终因城破而殉难。明成化九年(公元1496),当时的无锡知县特意在惠山脚下兴建了张中丞庙,目的是为了彰化张巡宁死不屈的忠义精神。

历史 上这座 张中丞庙, 曾屡建屡毁,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祠堂,是在本世纪初才修复的,但祠堂院子内两棵四百多岁的古银杏,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成为 张中丞庙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两棵银杏树,高度也有二十来米,枝繁叶茂,为树冠下面的古戏台遮风挡雨。

通常张中丞庙中的古银杏,黄叶开始的晚,落叶也最晚。但今年却是个例外,本周起,寺庙内的银杏率先变黄,地面上铺满了坠落的黄叶,每天都吸引游客前来玩赏,而且张中丞庙和 顾可久祠堂,均为免费开放场所,赏银杏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是古镇里人流最多的场所。

惠山古镇的银杏,每年都从十一月下旬开始进入观赏期,没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银杏的最佳观赏期可以持续十天左右。气象预报预测无锡下周会有阴雨天气 ,但愿不要有大风大雨,可以让人们观赏到今年最佳的银杏风景。

汤的治国思想对治国理政有何启示

2016-04-27 陈华 时拾史事

大商建立五年了,可是从夏朝末年开始的大旱却始终未得消解,眼见湖泊干涸,江河断流,农田皴裂,甚至连原来茂盛无边的森林也枯死了一大半。很多农户都断了粮,几乎家家都有人饿死,还有些村庄干脆就没了炊烟。看着这一切,汤早没有了君临天下的兴奋,只是一个劲地寻思,是不是我不该灭夏啊,我灭夏一定是得罪了上帝(上帝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对上天的敬称,后被基督教借用),现在上帝惩罚我了,我该怎么办?幸好相邦伊尹先生比较沉着,他劝商汤不要想那么多,应该把心思放在救灾和安抚民心上。此时的汤已在位多年,很明白伊大贤人的苦心,决定到亳都(今河南商丘)城外的桑林祈雨。

商汤代人受过开启了“民主”时代

然而,按照当时祈雨的规矩,要用人殉的。卜人将这一要求告诉了汤后,等着汤的命令去选人做祭品。此时,汤却犹豫了,用人殉如果还不下雨,岂不说明我借着大旱革了夏的天命是完全错误的,人家夏朝才只旱了两年,而我大商却足足旱了五年。与其让人借机诽谤大商,还不如我来赌一把。自己去做殉人,如果天命在商,一定会保佑我的。否则,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即使死了也能给子孙们留个念想。拿定主意后的汤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剪发断爪,以己为牲”,并发表了一通自我批评“以六事自责”,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然后,他才郑重地登上柴堆,在即将点火前慷慨激昂地对着上帝和臣民们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那意思是说,不管谁有罪,现在都由汤一人承担,请上帝不要为难天下臣民,要杀就杀汤一人。这一番代人受过的话没想到真的把上帝都感动得一塌糊涂了,期盼以久的大雨终于降临了。当然,这种事在我们后人眼里,可以说成是巧合,或者说,有人早就算准了有雨,但是我要说的是,即使今天,天气预报也没那么准,也不能保证在柴火点燃前就下雨。我们只能说,如果桑林祈雨的事是真的话,那么汤的运气不是一般好,否则上帝那么忙,不会有功夫帮他。看来,如果命不好,也别作君王梦了,指定折寿的。

汤,是后人对他的美谥,有除残去虐的意思。他姓子,名履,又名天乙,是商部族首领主癸之子。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位代人受过的君主,我们不妨先痛说一下商族的发家史。那还得从五帝之一的帝喾(音同“酷”)说起。这位帝喾不仅自身贤明,还找了几个好老婆,也生了几个好儿子,如尧、稷、契,就连后世评价最差的大哥帝挚,也很有自知之明,一旦发现自己当不好帝,就主动让贤给尧,这才成就了尧舜禹的故事。而商族的祖先就出自帝喾之子契(音xiè)。

传说帝喾的次妃是有娀氏(今山西永济)的简狄。简狄有一次回娘家,正值春分时节,就和妹妹们一起沐浴。一只玄鸟(燕子)飞过姐妹们戏水的池子,坠落了一枚鸟蛋,凑巧让她看到。有娀氏是崇拜鸟的,见到鸟蛋,认为是神物,简狄忙取而吞之,就此,她怀孕生契。其实,古人搞不清怀孕的机理,又有着繁多的万物崇拜和生殖崇拜,往往会将名人的诞生与动植物、神异现象等联系起来,借以褒扬名人的与众不同,后世的帝王们更是一出生便扯上些异象,如红光满室、金龙转世,说的神乎其神。契是位大名人,当然也不得不被神化。

作为帝喾的儿子,契本来就是衔着金匙诞生的王二代,加上兄弟们都很强,彼此熏陶,自然能力超凡。契长大后,帮助大禹治水,功劳不小,帝舜就将商丘一带封给他,还让他担任司徒一职,主抓教育。契的子孙就以祖先最早受封的商地为名,建立商国,并形成了商族。

年轻的商国要想在万国林立的诸侯时代生存发展,就必须凭着特色和实力不断开拓进取。商国这两样本领都不缺。商国人的特色体现在经商上,正是因为商国的横空出世,中国才有了四民(士农工商),才有了后世的商业与商人(当然物质交换作为社会生产的必要环节,只要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但要是没有商国的话,我们只能用不同的称谓了)。

而商国的实力则体现在历代商侯都有所作为上,他们带领商族不断壮大,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力革命(改朝换代)。比如,第三代商侯相土,曾担任夏王朝的火正。他驯化了桀骜不驯的火畜,使其成为可以骑乘的马,使商人的运输和军事实力陡增。同时,他利用夏王相失位,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以商丘为中心,把商的势力扩张到黄河下游,并在泰山附近建立东都,甚至同海外发生了联系,后人追颂相土的功绩时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说相土干得轰轰烈烈,海外诸侯都归服于他。如果不是寒浞够狠、少康够拽的话,也许当时天下共主早就换人了。相土不但驯马,而且还驯象(古代黄河流域本就有象,不用进口,甲骨文中的“为”字,状似以手牵象形),并且把驯服的大象用于征讨东夷的战争之中,被称为“商人服象,虐于东夷”。相土的三世孙冥,努力发展农业,后不幸治水身死,与共工、禹一样成为传说中有名的治水功臣。

商人的先祖中还有一位王亥更是不凡,是商人特色发展的典范,更被后人尊称为华夏商祖。他驯养牛群,发明牛车,使商族的农业和畜牧业快速发展,导致物品生产大量过剩,为了解决过剩问题,他不辞劳苦率领商队与其他部落开展以物换物的交易,使先民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也为商族赚取了大量财富。不幸的是,在与姒姓侯国有易氏(今河北易县)交易时,由于自己的作风问题,被贪婪的有易君绵臣所害,尸体也被切成了八块。幸运的是,商族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们在王亥之子上甲微的带领下,攻灭了有易氏。商族人为了纪念王亥为部族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追尊王亥为高祖,他也成为唯一称王的商先君。可见,三代时期,中华先民还是非常重视商业的。

汤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汤成为商侯时,正赶上桀先生起劲地祸害大夏,为商的取而代之铺路。但是汤知道夏人底子厚,不能等闲视之,必须为革命成功做好充分准备。汤首先将都城迁回亳(史上商人多次迁都),离夏都斟鄩近了些,然后开始积聚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同时,他还广纳贤臣猛士,壮大自己的造反队伍,伊尹、仲虺、汝鸠、汝方等人就在这时进入了商的领导集体。特别是伊尹先生,本来是汤夫人的小臣(奴隶),因为厨艺精湛被汤看中,随着彼此了解不断深入,汤发现伊尹居然从厨艺中悟出了一套治国理政的本领,实在是看得见、吃得着、用得上的治国良方,想不火都不行。于是伊尹在那个看重出身的年代里意外选秀成功,当上了商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邦,和奴隶主出身的仲虺同掌国政,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外交家、谋略家于一身的商元圣,为商朝的建立和稳固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在贤臣们的辅佐下,汤利用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的大权,走上了一条由诸侯国到共主的转型升级之路。

为了稳定自己的后院,汤决定首先拿下葛国。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君主,是夏桀在东方诸侯中的一个耳目,也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被视为国之大事的祭祀都不肯搞。汤就派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知道商的畜牧业发达,有大量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汤听后让人挑选了一批牛羊给葛伯送去。哪知葛伯骗到牛羊后全部杀来吃了,根本不祭祀。汤再派使者询问,葛伯又说:“我们的田里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作贡品,当然无法祭祀。”汤又派人前去帮助种庄稼。哪知葛伯却派人抢劫。自以为得计的葛伯不知道,汤是明知他的本性故意让他招人怨恨。汤见火候到了,就发兵葛国,在当地百姓的拥护下,葛国消失了,只有葛姓留传下来。商汤不仅解决了后顾之忧,还落了个好人缘。

商汤代人受过开启了“民主”时代

没有了拖后腿的,就该扫除拦路虎了。偏偏这时,夏桀难得的神志清醒了一下,意识到危机了,他下令汤到夏都朝觐。很显然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彼时夏强商弱,并占据共主名份,如果汤不去的话,证明内心有鬼,搞不好的话会因为提前摊牌满盘皆输。如果去的话,给足了夏桀的面子,夏桀反而没有下手的借口。权衡再三之后,汤在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后前往夏都。果然,夏桀见汤真的来了,反而下不去手了,只好将汤囚在夏台(钧台)以观后效。此时,汤一幅恭顺的样子,安心地等着命运宣判,加上熟悉夏桀本性的伊尹随后送来许多珍宝、器玩和美女,让夏桀觉得汤充其量就是个有施氏,是个会为自己送钱的活宝,于是大手一挥放人。

夏桀对汤的一抓一放将其本性和底牌充分暴露出来了。本来,夏是共主,抓了汤乃至杀了汤,其他诸侯即使有情绪也没脾气,但是只为了一些珍宝美女就放了心腹之患,却让人看到了夏桀根本不是做大事的人,只是个爱贪小便宜的暴君、昏君;相反,汤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好汉,而且能屈能伸,完全具备大丈夫的资质,是个值得追随的有为之主,“诸侯由是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

在形势利好的背景下,汤回商以后,就和伊尹、仲虺商议征伐拦路虎韦国、顾国。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汤和伊尹就率领助商诸侯联军,先对韦国进攻。面对大兵压境,韦国连求援都来不及,就被商军灭亡了。韦国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再下一国。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之后,商国的兵锋直指盛产宝剑的昆吾国。

此时的昆吾国是一个较大的方国,国君为夏伯,可见与夏关系不一般。夏伯见韦、顾二国被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之军备战。同时派使昼夜兼程赴夏都告急。夏桀闻讯非常恼怒,下令起“九夷之师”征商。伊尹一见形势有变,忙阻止汤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此时去征伐难以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以待时机。”汤采纳了伊尹之谋,罢兵遣使纳贡请罪。夏桀见了贡物和请罪奏章后,和身边的宠臣们商议,这些同样收了商人厚礼的宠臣们说:“大王威震天下,谁敢反叛,商侯既然知错认罪,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夏桀于是下令罢兵,继续饮酒作乐。

哪知一年后,也不知哪根筯犯劲的夏伯竟悍然率军向商进攻。正愁找不到造反有理借口的汤二话不说,立即率军迎战,三下五除二地就收拾了昆吾,夏都的东大门就此打开。伊尹又出主意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我们不妨先不入贡,看看桀的反应。”汤愉快地接受了伊尹之谋。

当夏桀得知商汤不仅灭了昆吾,而且不再入贡,气得肝疼。下令再起“九夷之师”征商。上回九夷之师忙活半天没落到什么好处,而且险些与势头正盛的汤结下梁子。这回九夷之师可不想火中取栗,纷纷请假回家休息。

认为万事俱备的伊尹此时才说“可矣”,汤乃兴师。

考虑到在当时环境下,以臣伐君变数很多,为了尽快收拾夏桀,伊尹建议汤兵分两路:一路以汝鸠为帅,带领诸侯大军从正面进击,拖住夏军大部队,此路是虚招。一路由汤亲自率领商军精锐,实施战略迂回,从山西境内东进,直取夏都,这才是杀手锏。

战争的进程正如伊尹所规划的那样展开。单说老当益壮的汤,和同样有些岁数的仲虺率领由70辆战车和6000步卒组成的精锐部队在沿途诸侯的支持或默许下,潜入山西,在陑(今山西永济)升起了造反大旗,同时进行战前动员。汤发表了即兴演讲(汤誓),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鞭策商军将士奋勇作战,誓灭大夏。

夏桀惊闻后院起火,遂不顾正面进攻的商军,调集夏军主力,开出王都,急急忙忙地去寻找汤决战。结果两军首战于有娀之墟。这里曾是商族祖先契的诞生之地,是商人的圣地。商军自然不会让急行军而来的夏军讨到便宜。

商汤代人受过开启了“民主”时代

初次交锋不利的夏桀只好退至鸣条之野(今河南封丘),再与商军会战。老实说,对于决定夏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夏军还是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的。然而,天公不作美,当两军陷入苦战的重要关头,天降大雷雨,身经百战的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而早已没有当年勇武的夏军士气低落,军心不稳,最终溃败。夏桀只得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朡国(今山东定陶)。不自量力的三朡国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死保夏桀。商军和三朡军在郕(今山东汶上)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朡军,夺取了三朡的宝玉和财产。夏桀随后在焦门被擒获,并被汤网开一面,放逐南巢(今安徽巢湖),去为商人开发边疆效力了。在当时仍是蛮荒之地的南巢,夏桀除了感叹“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外,就是等死,夏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汤此时也不年轻了,他要抓紧时间创立新的王朝,为子孙们留下一片锦绣河山。汤占领了夏都斟鄩,在安抚了夏的臣民后,就举行了祭天仪式,向夏人灌输商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他们只要听从商的命令就可以获得赦免。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夏的亡臣遗民们只能谆谆受教,比当年汤还谦虚地表示接受商的领导。但是,当汤提出“迁夏社”的要求后,夏的臣民们集体抗议,坚决不从,最终才勉强保住了自己的文化之根。

随后,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召开了有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与会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之位,宣告商朝正式建立。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奴隶制王朝——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商汤代人受过开启了“民主”时代

如果说汤在没有成为共主之前曾经网开三面,背后潜藏着一丝善念,为他获取诸侯之心提供一个成功案例的话,桑林祈雨难免有撞大运的嫌疑,但是透过汤所说的古奥辞藻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代人受过实际上是将自己置于天人之际,表明只有自己才是天在人间的代言人,这才是他那番话的真谛。伴随着汤的代人受过,为民作主成为中国君臣、官民关系的主脉,中国从此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相揖别了。

参考文献

《史记·殷本纪》:“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是说兴起于尧舜禹时期的契有功于百姓,被帝舜封在商地,赐姓子。

《竹书纪年》:“王祷于桑林,雨”,是说商汤在桑林祈祷,天降甘霖。

《竹书纪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是说商族首领亥在和有易氏交易时,做了荒唐事,有易氏首领绵臣杀掉了他。亥之子上甲微向河伯借兵讨伐有易氏,杀死了绵臣,重振了商族。后世商人都很怀念和崇敬他。

《竹书纪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是说商军从陑地出发,战胜了昆吾,又在一个大雷雨的日子,与夏军战于鸣条。

原平市是几类地区

A类1125 6.5 12.3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小店区,古交市,大同市,区,南郊区,阳泉市,矿山,郊区,长治市,晋城市,泽州县,朔州市朔城区,山西中介关闭,肖毅市吕梁,运城河津市

II 1035 5.9 11.3太原市清徐县,大同市新荣区,长治市郊区,潞城,襄垣县,晋城市高平市,朔州市地区,怀仁县,山阴县,忻州市忻府区,原平市,吕梁市离石区,汾阳市,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尧都区,侯马,霍州,运城盐湖区永济

三945 5.4 10.4太原市阳曲县大同左云,浑源县,大同县,阳泉市,盂县,平定县,长治县市长,屯留县,沁源,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全县应朔州市,忻州市定襄县,代县,宁武县,吕梁市交口县,交城县,柳林县,晋中市灵石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齐县,平遥县,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汾西县,吉县,乡县,蒲,隰县,曲沃县,运城临猗县,稷山县,新绛县,新绛县,芮城县

400 855 4.9 9.4娄烦县,太原,大同,阳高县,广灵县,天镇县,长治市平顺县,沁县,武乡县,壶关县,长子县,理县,朔州市右玉县,忻州市灵县繁峙县,神池,五寨县,河曲县,保德,偏关县,岢岚县,静乐县,五台县,房山,吕梁市兴县,岚县,临县,中阳县,石楼县,文水县,晋中市榆社县,临汾市,县,永和县,安泽县,浮山县,运城闻喜,平陆县,垣曲县,夏县,万荣县

华山名字的来处

我国古书中早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据说是《尚书·禹贡》篇,但最初华山叫"惇物山",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义》中说:"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即"华"同"获"。到了春天百花盛开,景色美丽,因而西岳称为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