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天气一般多少度

2.2019清明节天气怎么样2019清明节去哪里赏花

3.清明风俗

清明节天气一般多少度

青岛清明节的天气_青岛清明节天气预报查询

中国清明节平均温度是3℃~13℃。

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平均温度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气候变化

清明节在每年的四月份,正常情况下清明节的天气温度一般在8—13度左右。清明节的时候一般不会太冷。

不过虽然它预示着天气回暖、花红柳绿,却也常常闹天气,气温变化较大,雨水较多。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节这一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有俗语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春意渐浓,盆地气候温暖,不过清明前后依然可能会有冷空气入侵。

2019清明节天气怎么样2019清明节去哪里赏花

清明节就要来了,就在这个周末,大家是不是很开心呢?又可以出去玩了?那么,大家去哪里玩什么呢?根据数据显示,今年的清明节大家的旅游需求多以赏花为主,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下清明节的天气情况和赏花地点有哪些吧!

2019清明节天气怎么样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今年的清明节南方比较多雨水,北方比较干燥一些,主要是4月2号到4月4号,我国的江南、华北地区和贵州东部还有大到中雨,且巨地暴雨,大家出门注意雨水。

南方的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方面临着局部的冰雹和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如果是准备来这里赏花的朋友要注意提前查看这里的天气,做好防御措施!

在大家喜欢的清明旅游目的地中,上海和江苏在名单之中,但是这两个地方即将有着一些降雨的天气,且最高温度为二十摄氏度左右,虽然偶尔有雨水,但是不影响旅游,天气温凉,适合大家出门来这里旅游!

云南地区,这里清明节的时候,会有着间歇性的降雨,天气不冷不热,最是适合大家来这里赏花的,但是昼夜温差大,大家注意保暖加衣服。

四川这里,在清明的时候,也有雨水降临,但是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晴朗,大家可以来这里旅游,不会耽误!

河南清明节的时候,天气以晴朗为主,十分适合旅游,且这里的牡丹花也开的正好,大家可以来这里赏花春游啊!

对于交通,今年的清明节交通会有两次的交通高峰,分别是4月3号和4月5号,大家出行的时候注意天气,而且综合来说,南方会有一些降雨的天气,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最是集中,但是北方地区大多以晴朗为主,适合出门赏花!

2019清明节去哪里赏花赏花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的清明节旅游需求主要是以赏花为主,其中上海、江苏、云南、四川、河南为大家选择出游的主要目的地,十分的受欢迎。

光是这五个地区的旅游订单来说,就占据了国内订单的百分之八十七了,这些数据中,还以亲子游和朋友结伴为主!

四月份,正值春季好节气,天气逐渐的开始暖和,百花盛开,景色旖旎,各地的花也都开始盛开了,其中以云南、广西、上海、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方的油菜花、桃花、樱花最是受大家喜欢。

而且清明节期间,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开的茂盛,篁岭这里更是集中,要是看樱花的话,就来武汉大学,这里的樱花已经开始开放,看桃花就来西藏林芝,这里的桃花节已经开始举办了,届时这里灿若晚霞,十分的梦幻!

根据携程等官网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的赏花热门目的地有江西婺源、无锡鼋头渚、北京玉渊潭、西藏林芝、云南罗平、河南洛阳、贵州金海、桂林园博园、西安青龙寺、香格里拉普达措。大家出行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这些地方!

而且在清明节节期间,还有很多地方开始着优惠活动,据统计景区超过了五百家,而且对于亲子和多人免票等活动继续开始,旅游的平均费用在一千元以上!

其中,住宿的民宿价格水平与去年几乎一致,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北京、武汉、西安、上海、重庆、成都、南京、杭州、厦门、苏州,有没有大家喜欢去的地方呢?

去哪里赏花

武汉樱花

花期:3月24日—4月5日

赏花地:晴川阁、武汉大学、堤角公园、东湖樱花园、锦里沟

贵州毕节杜鹃

花期:3月24日—4月5日

赏花地: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

北京玉渊潭樱花

花期:4月上旬至4月下旬

赏花地:玉渊潭公园

江西婺源油菜花

花期:3月15日—4月5日

赏花地:江岭、篁岭

河南洛阳牡丹

花期:4月9日—4月30日

赏花地:中国国花园、国家牡丹园、隋唐遗址植物园、神州牡丹园

江苏南京梅花

花期:2月16日—3月15日

赏花地:南京梅花山

云南罗平油菜花

花期:2月8日—4月23日

赏花地:金鸡峰、牛街乡、九龙瀑布

新疆杏花

花期: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赏花地:喀什县大同乡、伊犁地区新源县吐尔根乡

河北梨花

花期:4月10日—4月20日

赏花地:河北赵县

西藏林芝桃花

花期:3月23日—4月12日

赏花地:索松桃花村、波密桃花村

除此之外,还有杭州西湖、武汉武汉大学樱园、上海顾村公园、青岛中山公园、北京玉渊潭、无锡鼋头渚、重庆南山植物园、南京鸡鸣寺、漳平永福樱花园、成都凤凰湖畔等地方可以赏花啊!

好了,关于清明节的天气和赏花地点,小编已经为大家推荐了,这些天气还真是预报,所以只供参考,大家出行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具体的天气,小编祝大家旅游愉快啊!

清明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

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

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

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

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

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清明节有哪些民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清明的民俗

清明话民俗:我国传统的祭扫节日

news.nen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之时,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一)忌日祭(周年祭扫)

是指为死者死亡这一天所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天,亲朋汇集,至墓前祭奠扫墓,燃放鞭炮等。通常修墓立碑也在这一天。祭祀仪式在中国流传至今多有变迁,但敬祖灵、寄哀思之心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周年祭祀是在死者亡故一周的祭祀,在传统礼俗中是比较重大的纪念日。这一天,死者的亲属和朋友聚在一起,或在家里或在墓地或到殡仪馆,给死者上祭品,烧香磕头,诉说相思之情。

现在忌日祭的形式已是多种多样,除了上述比较传统的做法外,也有学习西方的祭奠方式,强调个性化的。比如在这一天,死者的亲朋好友到墓地向死者献上鲜花,寄托哀思;或开一个追思会,看看死者的遗照、录像和遗物等等,追忆过去在一起愉快的日子。这样的祭奠方式,现在已普遍被人们接受,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二)春节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夕夜,人们少不了祭祖,在祭祖的同时其他亡者也要沾点香火气的。民间有举家团聚,设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的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初一早晨,在外出拜年之前要先拜祖宗之灵位。祭奠活动时,堂屋中挂上祖宗或已故亲人的遗像,摆放牌位,将点燃的香插入香炉,表明祖宗或亲人已经回家了。为体现尊重,祭祖的牌位要坐北朝南。

(三)上元节,中元节祭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按习俗这一天民间在家里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头,祈福保佑。因此,“上元节”是祭祀鬼魂的重要节日。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此日专为祭祀,各家各户皆备丰厚祭品,。中元日必烧纸衣,帮俗称为“烧纸衣节”,出嫁女子必于是日送“纱箱”,献祭于已故父母。祭祀时由户长高呼其某某祖宗名号,然后各支子孙焚烧纸衣、纸钱。其次序必从高祖、曾祖以到祖考。

(四)清明、冬至祭扫

清明、冬至是民间祭奠亡者和骨灰落葬的重要时节。民间有清明、冬至前后三天落葬、祭扫为宜的说法。冬至日古称“冬节”。家家户户必制粉丸,粉丸亦称为“孝子丸”,粉丸先煮成丸汤,致祭于祖宗神前,合家拜祝。礼毕家人围食丸汤,当为餐饭。

(五)端阳节、秋祭

五月五日为端阳节,俗称“五月节”,乃新之外的最大节期。此节族人必制“粽子”,先以祭家内祖先并诸神明,然后家人分食之。在重阳节(九月九日),秋祭是中上之家的习俗,不象清明扫墓那么普遍。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清明习俗有哪些?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交清明节气。

1.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农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2.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3.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各地过清明的风俗 舟山的清明节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闽南的清明节 清明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很早起来,预备香烛,煮几碗菜饭(或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 等到晌午时候,就要行祭公祖的风俗了。公祖奉祀的地方,多在一乡一社间的“宗祠”、“家庙”。凡该姓族属子孙成丁以上(娶过妻的),便可进入祠庙享用筵席。那家长乡老,也趁着这时节,讨论祠庙必要的事宜,所以他们认定这一天,为最重要的日子了。 山西的清明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