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晓得关于黄河的资料

2.要黄河的资料

3.谁有黄河的资料?

谁晓得关于黄河的资料

渭南大荔沙漠_渭南大荔遭遇沙尘天气

第一个资料: (图文黄河资料)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1: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 8742.2万人,农业人口 6907.7万人。全区总面积64.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t,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2: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全唐诗》 作者: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3:

黄河大合唱

保卫黄河

4:

黄河断流问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山北麓,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

。黄河滋润着两岸人民,两岸人民离不开黄河水。那么,黄河到底有多少水资源

呢?据国家对黄河的配水方案,黄河每年58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其中370亿立方

米用于沿黄各省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210亿立方米用来冲刷下游河

床里的泥沙。然而前者的实际用水量已大大超过了370亿立方米,仅沿黄50多座城

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就超过300亿立方米,刷沙水量则没有保证,加剧

了下游泥沙淤积,削弱了行洪能力。

为了抵御旱灾,各种水利设施便瞄准了黄河。中国水利科学院王浩先生(1999)

说:“黄河断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断流的根本原因,

还是河道外用水的大量增加和无序引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园口实测平均径流

在850立方米/秒左右,而下游两岸的引水能力却高达4000立方米/秒,大量无序引

水在任何时段均可造成断流。”

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消耗的水资源量越来越大,滋润本流域的最大河流——黄河径

流则日趋衰竭。20世纪70年代黄河平均断流长度为242公里,80年代为256公里,

90年代达到392公里。90年代以前,断流一般发生在河口地区。1992~1994年,断

流上延到山东济南附近;1995年断流延展到河南夹河滩以上,长达683公里;199

7年又延展到河南开封以上,长达704公里,占黄河下游干流长度的90%以上。据利

津水文站实测资料,20年间累计断流70次,共908天,平均年断流45天,其中199

7年断流226天。与此同时,黄河入海水量不断减少,1990~1994年,年平均入海

量只有184亿立方米,相当于8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286亿立方米的64%、70年代年平

均入海量371亿立方米的59%、6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492亿立方米的47%。一些专家

预测,如果以5年时间为单元计算,到2000年黄河下游将出现年年断流现象,到2

020年黄河下游将会出现全年干涸,黄河由此将成为一条内陆河。

更为危险的信号是,黄河以往仅在下游发生断流,如今上游的源头地区亦开始出

现断流。《中国环境报》评出的1999年“十大国内环境新闻”之一是:“青海省

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干流出现了长达近8个月的断流现象,这是黄河源头历史上

出现的首次跨年度断流。”玛多县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面积526平方公里)和鄂陵

湖(面积610.7平方公里),是黄河的源头,1998年10月2日——1999年6月3日,

出现了自1997年断流以来的第二次断流。鄂陵湖1993年出水量为7.80立方米/秒,

1995年降为2.71立方米/秒。玛多县第叁大湖——冬格措纳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

2~3米,湖面萎缩30米。据玛多县最新统计资料,全县4077个湖泊,已有2000多

个小湖泊干涸,新的公路可直接从干涸的湖心穿过。境内风蚀活动加强,星星峡

一带原来半固定的沙丘变成了活动沙丘。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威胁着牧

民的生存,也使黄河源区径流量越来越小。

(4)荒漠化问题

干旱化、荒漠化,已成为威胁我国生存环境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占国土面积40

%的北方地区干旱化,主要表现为降雨减少、河网干枯、湖泊萎缩、雪线抬升、土

地荒漠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据近年来得到的观测资料,青藏高原大量湖泊退化

,已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累计亏水量达148亿立方米。新疆全区湖泊面

积比50年代缩小了4952平方公里。

冰川是宝贵的淡水资源,从1979年~1998年,我国冰雪覆盖面积缩小了11%,祁连

山冰川从1956年~1976年,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西部为2.2米/年,远

远超过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缩幅度。根据遥感测量分析,长江源头冈加曲巴冰川

一带,近30年冰川后退了600米,平均每年20米。

干旱化推动荒漠化,荒漠化加剧干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宋宗忆

研究员(1999)撰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

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3%,

遍及13个省区市,包括90个整体沙区县、508个部分沙区县,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间接损失则更大。

由于砍伐森林、气候变化、人口剧增、过度耕作与放牧,导致荒漠化南下东进。

荒漠化使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环境难民”,迫使人们背井离乡,寻找

新的生存环境。全国沙漠化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每年以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迫使一些稀有和敏感的物种难以继续生存。如新疆沙化

草原地带,大风一吹,飞沙走石,沙石顺风流动,以每小时0.270平方公里以上的

速度向草原推进,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我国“叁北”地区,约有2亿亩农田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有15亿亩草场沙化,牧草

退化,牲畜承载力下降;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的灌渠因风沙侵袭而淤积;有80

0多公里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常受风沙威胁。据1999年12月15日《人民政协报》

报道: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巴彦淖尔盟段一条长154公里、宽50米的防风固沙林

带,如今已基本变为枯障。黄沙正以每年5 ~ 8米的速度威胁着黄河、包兰铁路

与110国道。磴口县许多干渠泄洪闸被破坏,流沙漫过大堤,吞噬良田近万亩。河

道淤积比县城高出4米多。1993年几次沙尘暴,加大了输沙量,导致河堤决口,形

成了80平方公里的黄泛区。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仍然是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沙化土地也有自我恢复

功能,但人为破坏常常使沙化土地难以自我恢复植被,仅以青海为例。青海省地

处黄河的源头,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大,自然平衡

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目前青海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难(包括天灾与人祸)

问题:一是草地退化。目前全省黄河流域共有退化草地面积413万公顷,占全省总

草地的1/4。其中沙化面积113万公顷,而且每年正以新增4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

大。20世纪80年代,由于淘金者大量涌入青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事非法的掠

夺式开采,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再恶化。黄河源头草地大部分为高寒草原

和高寒草甸,生长缓慢,草场承载力低,1公顷草地可养活一只羊,一旦破坏,很

难恢复。草地成为裸露的土壤后,靠自然恢复需要百年乃至千年。源头草场破坏

,导致沙化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使黄河径流出现减少趋势;二是草地与植被退

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全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

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其东部干旱山区坡耕地年均每公顷流失表土30~40吨,

致使黄河含沙量逐年提高。湟水盆地每年因水土流失减少的耕地近万亩,每年流

失的氮、磷、钾高达23万吨以上,相当于青海省1985年农用化肥的两倍多;叁是

干旱化引起雪线上升,积雪减少,湖泊萎缩或干涸。1997年青海湖较1908年下降

了11.12米,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的平均流量由1990年前的20.5立方米/秒,下降

了26.3%。1997年黄河上游的来水也降低到历史最低点,龙羊峡、李家峡等大型水

库比1995年少蓄水24.9亿立方米。

新近,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

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参见2000年12月12日《科学时报》)。符淙斌研究员指出

:“占我国国土面积40%的北方地区干旱化,是环境系统整体的异常变化,很可能

是全球增暖对区域生存环境影响在综合表现。”安芷生院士则指出:“初步分析

表明,近百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主要依

据是: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自60年代以来明显上升;近50年来的土壤湿度

资料表明,干旱化最严重的是华北平原和西北的西部;珠峰远东绒布冰川的冰芯

记录,指示北坡冰川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退缩当中;干旱灾害统计结果表明,60

年代以来,东北和华北的旱灾面积持续增加;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实地考察

证实干旱化和荒漠化正在加剧。”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类

不合理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重点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利用土地。在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作用下,干旱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互相促进,形成了恶性循环。

2001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了“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沙尘暴与原生沙漠无关,人类活动应负主要责任”。即所谓

沙尘暴:“真正的沙物质不是来自于原生沙漠戈壁,而是来自于地表受人为活动

扰动、植被被破坏以后的沙漠化地区。我国境内的沙漠戈壁它是在200万年以前、

青藏高原隆起后,由于西部气候的干旱而形成,它们表面的细物质经过漫长的地

质时期早已被风吹掉了,戈壁上留下的都是砾石,沙漠表面覆盖的也是粗沙。所

以,人类历史时期,特别是近50年来沙尘暴的沙源区主要来自由于土地退化过程

造成的沙漠化土地。”“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

发生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沙漠化及其易发地区。我国塔

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和贺兰山以西受大陆性气候控制,常年缺少降雨,土地利

用为绿洲灌溉农业;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示形式主要是中上游水资源调配不当,下

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在沙漠与绿洲过度带盲目开垦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

、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物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

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

重超载等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

要黄河的资料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古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谁有黄河的资料?

1: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 8742.2万人,农业人口 6907.7万人。全区总面积64.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t,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2: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全唐诗》 作者: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3:

黄河大合唱

保卫黄河

4:

黄河断流问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山北麓,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

。黄河滋润着两岸人民,两岸人民离不开黄河水。那么,黄河到底有多少水资源

呢?据国家对黄河的配水方案,黄河每年58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其中370亿立方

米用于沿黄各省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210亿立方米用来冲刷下游河

床里的泥沙。然而前者的实际用水量已大大超过了370亿立方米,仅沿黄50多座城

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就超过300亿立方米,刷沙水量则没有保证,加剧

了下游泥沙淤积,削弱了行洪能力。

为了抵御旱灾,各种水利设施便瞄准了黄河。中国水利科学院王浩先生(1999)

说:“黄河断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断流的根本原因,

还是河道外用水的大量增加和无序引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园口实测平均径流

在850立方米/秒左右,而下游两岸的引水能力却高达4000立方米/秒,大量无序引

水在任何时段均可造成断流。”

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消耗的水资源量越来越大,滋润本流域的最大河流——黄河径

流则日趋衰竭。20世纪70年代黄河平均断流长度为242公里,80年代为256公里,

90年代达到392公里。90年代以前,断流一般发生在河口地区。1992~1994年,断

流上延到山东济南附近;1995年断流延展到河南夹河滩以上,长达683公里;199

7年又延展到河南开封以上,长达704公里,占黄河下游干流长度的90%以上。据利

津水文站实测资料,20年间累计断流70次,共908天,平均年断流45天,其中199

7年断流226天。与此同时,黄河入海水量不断减少,1990~1994年,年平均入海

量只有184亿立方米,相当于8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286亿立方米的64%、70年代年平

均入海量371亿立方米的59%、6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492亿立方米的47%。一些专家

预测,如果以5年时间为单元计算,到2000年黄河下游将出现年年断流现象,到2

020年黄河下游将会出现全年干涸,黄河由此将成为一条内陆河。

更为危险的信号是,黄河以往仅在下游发生断流,如今上游的源头地区亦开始出

现断流。《中国环境报》评出的1999年“十大国内环境新闻”之一是:“青海省

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干流出现了长达近8个月的断流现象,这是黄河源头历史上

出现的首次跨年度断流。”玛多县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面积526平方公里)和鄂陵

湖(面积610.7平方公里),是黄河的源头,1998年10月2日——1999年6月3日,

出现了自1997年断流以来的第二次断流。鄂陵湖1993年出水量为7.80立方米/秒,

1995年降为2.71立方米/秒。玛多县第叁大湖——冬格措纳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

2~3米,湖面萎缩30米。据玛多县最新统计资料,全县4077个湖泊,已有2000多

个小湖泊干涸,新的公路可直接从干涸的湖心穿过。境内风蚀活动加强,星星峡

一带原来半固定的沙丘变成了活动沙丘。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威胁着牧

民的生存,也使黄河源区径流量越来越小。

(4)荒漠化问题

干旱化、荒漠化,已成为威胁我国生存环境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占国土面积40

%的北方地区干旱化,主要表现为降雨减少、河网干枯、湖泊萎缩、雪线抬升、土

地荒漠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据近年来得到的观测资料,青藏高原大量湖泊退化

,已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累计亏水量达148亿立方米。新疆全区湖泊面

积比50年代缩小了4952平方公里。

冰川是宝贵的淡水资源,从1979年~1998年,我国冰雪覆盖面积缩小了11%,祁连

山冰川从1956年~1976年,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西部为2.2米/年,远

远超过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缩幅度。根据遥感测量分析,长江源头冈加曲巴冰川

一带,近30年冰川后退了600米,平均每年20米。

干旱化推动荒漠化,荒漠化加剧干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宋宗忆

研究员(1999)撰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

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3%,

遍及13个省区市,包括90个整体沙区县、508个部分沙区县,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间接损失则更大。

由于砍伐森林、气候变化、人口剧增、过度耕作与放牧,导致荒漠化南下东进。

荒漠化使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环境难民”,迫使人们背井离乡,寻找

新的生存环境。全国沙漠化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每年以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迫使一些稀有和敏感的物种难以继续生存。如新疆沙化

草原地带,大风一吹,飞沙走石,沙石顺风流动,以每小时0.270平方公里以上的

速度向草原推进,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我国“叁北”地区,约有2亿亩农田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有15亿亩草场沙化,牧草

退化,牲畜承载力下降;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的灌渠因风沙侵袭而淤积;有80

0多公里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常受风沙威胁。据1999年12月15日《人民政协报》

报道: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巴彦淖尔盟段一条长154公里、宽50米的防风固沙林

带,如今已基本变为枯障。黄沙正以每年5 ~ 8米的速度威胁着黄河、包兰铁路

与110国道。磴口县许多干渠泄洪闸被破坏,流沙漫过大堤,吞噬良田近万亩。河

道淤积比县城高出4米多。1993年几次沙尘暴,加大了输沙量,导致河堤决口,形

成了80平方公里的黄泛区。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仍然是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沙化土地也有自我恢复

功能,但人为破坏常常使沙化土地难以自我恢复植被,仅以青海为例。青海省地

处黄河的源头,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大,自然平衡

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目前青海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难(包括天灾与人祸)

问题:一是草地退化。目前全省黄河流域共有退化草地面积413万公顷,占全省总

草地的1/4。其中沙化面积113万公顷,而且每年正以新增4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

大。20世纪80年代,由于淘金者大量涌入青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事非法的掠

夺式开采,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再恶化。黄河源头草地大部分为高寒草原

和高寒草甸,生长缓慢,草场承载力低,1公顷草地可养活一只羊,一旦破坏,很

难恢复。草地成为裸露的土壤后,靠自然恢复需要百年乃至千年。源头草场破坏

,导致沙化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使黄河径流出现减少趋势;二是草地与植被退

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全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

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其东部干旱山区坡耕地年均每公顷流失表土30~40吨,

致使黄河含沙量逐年提高。湟水盆地每年因水土流失减少的耕地近万亩,每年流

失的氮、磷、钾高达23万吨以上,相当于青海省1985年农用化肥的两倍多;叁是

干旱化引起雪线上升,积雪减少,湖泊萎缩或干涸。1997年青海湖较1908年下降

了11.12米,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的平均流量由1990年前的20.5立方米/秒,下降

了26.3%。1997年黄河上游的来水也降低到历史最低点,龙羊峡、李家峡等大型水

库比1995年少蓄水24.9亿立方米。

新近,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

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参见2000年12月12日《科学时报》)。符淙斌研究员指出

:“占我国国土面积40%的北方地区干旱化,是环境系统整体的异常变化,很可能

是全球增暖对区域生存环境影响在综合表现。”安芷生院士则指出:“初步分析

表明,近百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主要依

据是: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自60年代以来明显上升;近50年来的土壤湿度

资料表明,干旱化最严重的是华北平原和西北的西部;珠峰远东绒布冰川的冰芯

记录,指示北坡冰川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退缩当中;干旱灾害统计结果表明,60

年代以来,东北和华北的旱灾面积持续增加;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实地考察

证实干旱化和荒漠化正在加剧。”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类

不合理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重点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利用土地。在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作用下,干旱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互相促进,形成了恶性循环。

2001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了“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沙尘暴与原生沙漠无关,人类活动应负主要责任”。即所谓

沙尘暴:“真正的沙物质不是来自于原生沙漠戈壁,而是来自于地表受人为活动

扰动、植被被破坏以后的沙漠化地区。我国境内的沙漠戈壁它是在200万年以前、

青藏高原隆起后,由于西部气候的干旱而形成,它们表面的细物质经过漫长的地

质时期早已被风吹掉了,戈壁上留下的都是砾石,沙漠表面覆盖的也是粗沙。所

以,人类历史时期,特别是近50年来沙尘暴的沙源区主要来自由于土地退化过程

造成的沙漠化土地。”“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

发生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沙漠化及其易发地区。我国塔

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和贺兰山以西受大陆性气候控制,常年缺少降雨,土地利

用为绿洲灌溉农业;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示形式主要是中上游水资源调配不当,下

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在沙漠与绿洲过度带盲目开垦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

、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物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

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

重超载等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