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时候怎么测试天气?

2.古人归纳总结出许多观天象识天气的谚语

3.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是如何提前预测天气的

4.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人们靠什么识别阴晴?

古时候怎么测试天气?

古人怎样辨别天气_古人怎么判断天气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述。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记述有天气谚语,如“天气新晴,是夜必霜”等。唐杜甫诗中有“布谷催春种”,它是说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农家可以播种了。

还有一些天气谚语是世界性的。如中国有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在日本也广为流传。这句谚语在美国则以另一种韵味出现:“傍晚天空红,水手乐无穷”。

古人测天经验是今天天气预报的雏形。其中不少经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同时在天气预报中也还在使用。

晴空万里的白昼或星稀月明的仲夏之夜,仰望天空,有时会发现日月周围有一圈美丽的光环,内红外紫,蒙蒙胧胧,似薄纱,又似一幅写意画。这美丽的光环在气象学中称为日晕、月晕。它们的起因是日月之光透过大气层时,因大气中所含水汽不同,光线发生折射而引起的。

古人很早以前就用晕来预测天气,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枷雨,月枷风”、“日戴晕,常流水”等等,都是关于晕的天气谚语。这些谚语似乎说明,凡是出现了晕,就将有风雨出现。

古人归纳总结出许多观天象识天气的谚语

古人归纳总结出许多观天象识天气的谚语如下: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早上天空出现霞光,那么很可能天气会变得阴沉或者有雨;而如果晚上天空出现霞光,那么预示着将会有一段晴朗的天气。

2、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长时间晴朗的天气后,如果出现大雾,那么很可能天气会转阴;而长时间下雨的天气后,如果出现大雾,那么预示着天气将会放晴。

3、夏至冬风冬至雷,两头两尾旱到明:夏至日如果刮北风,冬至日就会打雷;反之,夏至日如果刮南风,冬至日就会干旱。

4、冬至不过不寒,夏至不过不热: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这两个节气没有如期而至,那么预示着天气将会变得异常寒冷或异常炎热。

5、冻断麦根,挑断麻绳:天气极度寒冷时,小麦的根部可能会被冻断,麻绳也可能会被挑断。

6、冬至在月头,寒在年下头:如果冬至在一个月的开头几天内到来,那么预示着年底将会有一段寒冷的天气。

7、风不吹云就聚,饭后立夏得场雨:如果没有风将云吹散,云就会聚集在一起;立夏时节如果下雨了,预示着会有更多的雨水。

8、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鸡不愿早睡或晚起床,鸭子却因为欢喜而不停地叫时,往往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9、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蚂蚁因为感到要下雨了而搬家,蛇因为感到要下雨了而爬出洞穴。这些动物的反应是下雨的前兆。

10、六月绵被拣人披:六月的时候天气已经很暖和了,不需要盖棉被了。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说六月的时候已经很暖和了,人们可以挑选一些人帮助他们披上棉被。这句话可能是一种比喻或夸张的说法。

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是如何提前预测天气的

我们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因为它决定着我们第二天的活动是否顺利。那在古代,科学技术还没那么发达,人们是怎样预测天气的呢?其实啊,在古代早就有了预测天气的方法。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古代人都是很喜欢弹琴的,说到这个,我们首先会想到人们会用它弹奏很美妙的乐曲,殊不知,在这里琴弦还有另外一种作用。远在汉代,古人就利用琴弦的声音异常来推测空气中的湿度的原理来预测晴雨天气啦!因为琴大多是木制的,就像人们古代住的屋子里会有很多的木制品,当天气有异常的时候,这些木制品就会变得潮湿,从而人们会用这个来预测天气。

后来,人们根据一年的节气总结出很多谚语,如“疙瘩云,晒死人”等等,此外人们还会根据风力的大小来预测,风力一般比较大的话多半会带来雨水,或者看云,当天空变得昏暗,且伴有乌云的时候,多半快有雨降临。

其实,昆虫界也不乏出色的“气象员”。因为动物的感官比人类要灵敏很多倍,所以劳动人民很早就已经知道根据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了。比如:鱼儿时常冒出水面吐泡泡,或者鸟类飞得很低等等都是一些预兆。

其实古代人的天气测的都是比较准的,因为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总结的经验,就算出现有误差也不会差到哪去。所以在这里不禁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在那个没有黑科技的年代仍然能像我们一样预测天气。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人们靠什么识别阴晴?

古代的也提供气象服务哦,自从北宋都城开封废除街鼓制度以后,开封城逐渐出现一批“报晓人”,他们负责每天天明的报晓工作。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沿袭这种风俗,报晓人在每天报晓的同时,还报告天气情况。

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

由此可知,在南宋都城临安已经有了“日常化”的气象服务。报晓人每日所报天气是实况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是当日的天气预报,其信息来源可能是位于临安城中的南宋天象管理机构“太史局”。

根据《宋史》记载,太史局负责测验天文,考定历法,观测日月、星辰、风云、气候等事宜。南宋初年的诏令明确规定,太史局必须将每个月的天文、风云、气候等观测事实上报秘书省。由此可见,太史局的工作职责与天气气候观测密不可分。尤其在南宋,太史局已经把风、云、雷、露、霜等气象现象都列入天象观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