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五月天气晴_四五月天气的说法
1.春节作文怎么写?
2.春节是怎么样的?
3.领土寸不可让,澳门曾经在何时被哪个国家占领过?
4.春节习俗
腊月廿三或廿四
灶王龛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系。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廿九或三十
由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正月初一
又叫“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叫贴画鸡,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回娘家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范蠡、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年画:财神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在北方还有吃饺子的习俗预兆招财进宝。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初五日是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在美丽的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春节作文怎么写?
厦门鼓浪屿
碧海环抱中的鼓浪屿,面积1.87平方公里,岛上海礁嶙峋,岸线迤逦,山峦叠翠,峰岩跌宕,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鼓浪屿明丽隽永的海岛风光,主要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均为厦门名景。鼓浪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温和,岛上90多科4000余种植物常年郁郁葱葱,珍贵树种有国内仅有的大果红心木、国内最粗的印度紫檀、从新西兰等国引种的各类珍稀果树,岛上一些植被已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下的顶级群落。鼓浪屿周边海域为厦门港主要部分,濒临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大屿岛白鹭保护区,与金门列岛隔海相望。
宋代以前,鼓浪屿还是水草丰茂、渺无人烟的小岛,名圆沙洲。宋末元初,对岸嵩屿李姓族人上岛开发,逐渐形成聚落。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于1662年挥师东征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岛。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1902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培养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陈佐煌、许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如今,鼓浪屿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 “音乐之岛”。
鼓浪屿名人史迹众多。这里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岛上大批珍贵的摩崖石刻,虽历经长年风雨洗礼,依旧保存完好。中国现代妇产科医学奠基人林巧稚、中国语文现代化先驱卢戆章、中国现代体育启蒙家马约翰等60多位鼓浪屿籍名人故居、陵墓都在鼓浪屿岛上。鼓浪屿以其婀娜多姿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35个王牌风景区之一,在福建省居十佳风景区之首。
在鼓浪屿上迷路也是一种幸福
鼓浪屿--日光岩
日光岩俗称“晃岩”位于鼓浪屿中部偏南的龙头山顶端,海拔92.68米,为鼓浪屿最高峰。岩顶筑有圆台,站立峰巅,凭栏远眺,厦鼓风光尽收眼底,山中峰腰怪石嶙峋,在疏疏落落的树林中,“莲花庵”“古避署洞”“龙头山遗址”“水操台”“郑成功纪念馆”等建筑,石洞、古城和历代摩崖石刻隐约可见,身临其间,思古抚今,会令人感慨万千。从岛上渡轮码头下船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直接到达。
友情提示:必游之地 开放时间:6:30~20:00 门票价格:RMB60元/人
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原是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家花园,五十年代起献给政府辟为公园。
林尔嘉对花园精心设计,力求再现板桥别墅的风貌,又具江南园林的韵采,利用不大的一湾坡地,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每春秋佳日,登高望远,海天一色,杳乎无极”,把四周能看到的景物全部纳入花园怀抱。他在园内设置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观潮楼、小兰亭等10景,并把台北板桥别墅里的小板桥也搬了来,小巧别致,独具一格。
菽庄花园风光万千,但最有特色的是:
藏海:一路走来不见海,到了花园门口甚至进了大门仍不见海,一堵高墙挡住了视线,偶回首,园门内侧楣上高悬“藏海”匾额赫然入目,顿时领悟藏海的意蕴,转出月洞门,突然“海阔天空”,大海奔腾而至,这种先藏后露的手法,收到了惊奇的效果。
巧借:林尔嘉把临海的坡面,海湾里的礁石,涨落的潮水,全部利用起来,围地砌阶,造桥建亭,使原本十分狭小的海湾,借四周自然美景为铺垫,变成涵纳大海,视野宽大,颇具层次的海滨花园。特别是走在四十四桥上,面地辽阔的海空,谁也不感到其小,却感到花园之大。远方的南太武,山下的屿仔尾,罗列的担屿、青屿、浯屿,眼前的日光岩、英雄山,前方的海沧嵩屿角以及翻飞的海鸥,都成了花园的外景。四十四桥上的渡月亭,是菽庄观海赏景的最佳点,每逢中秋,夜深人静,海浪轻摇,欣赏那海色月色,真乃人生乐事!
菽庄花园近年又新建了许多设施,规模也扩大了。特别是将听涛轩改建成“钢琴博物馆”,展出由鼓浪屿旅澳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毕生收藏的世界名古钢琴30台,其中有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制造的“士坦威”,奥地利的“博森多福”,德国皇室专用的皇家钢琴,稀世珍品镏金钢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最大的立式钢琴,最老的手摇钢琴,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八个踏脚四套琴弦钢琴,表现了一百多年来世界钢琴的制作技术和发展水平,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钢琴博物馆使鼓浪屿琴岛名符其实,增添光彩!
鼓浪屿--皓月园
皓月园是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主题公园,位于鼓浪屿东南海滨,占地3万平方米,沿鹭江之滨铺开,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始建于1985年,园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皓月园”,意在寄托对英雄的缅怀和对台湾的思念。
园中广场竖立立着一组青铜大型群像浮雕屏《藤牌驱虏》,长13.5米、高4.7米、重18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组历史人物浮雕。浮雕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
皓月园景色迷人,明代建筑特色与海滨的沙鸥、树木、海景、山色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
郑成功巨型石像已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这位虎将之雄威,从此永驻覆鼎岩上。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覆鼎岩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地形险峻,气势磅礴,它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
如今,覆鼎岩上临海顶天立地的郑成功雕像成为园中的主体建筑,它也是中国历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园内青铜大型群像浮雕,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皓月园景色迷人,明代建筑特色与海滨的沙鸥、树木、海景山色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从岛上的轮渡码头向左走仅五分钟左右的行程即可进入园内。
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八卦楼)
八卦楼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民间就称它为"八卦楼",它既成为海轮进出港口的标志,也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八卦楼原主人为台湾板桥林本源家族的第三房林鹤寿,原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自告奋勇免费为其设计。郁约翰,1861年出生于荷兰,毕业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和美国密执安大学,学过土木建筑和医学,入美国籍。1888年随美国归正教来厦门,先被派往平和小溪筹建医馆,1898年小溪医馆迁到鼓浪屿,取名“鼓浪屿男女救世医院”,他亲自主持外科手术,是个医术高明的医学博士,又是个颇有造诣的建筑设计师。他按林鹤寿的愿望,设计了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仿古建筑——八卦楼。当时,西方设计师崇尚复古,郁约翰的设计也借鉴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和中国古典建筑的多种元素于八卦楼。其圆顶直接按摹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后重建为金顶),这种圆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教堂上均可看到。四周的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设计的,这种大石柱还可在始建于公元3世纪的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和罗马的万神庙等处看到,人们来到圣彼得广场大石柱廊下,立刻有高山仰上的神圣感觉,很明显郁约翰是以这种神圣嫁接到八卦楼,尽管八卦楼不如圣彼得广场大石柱长廊那么摄人心魄,但在八卦楼也能感觉的它的建筑魅力!八卦楼大石柱之间平托的花岗岩石梁,也可以在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上看到。古希腊的三大柱式中的陶立克柱式和爱奥尼克柱式颇为纯正和典型。四面回廊压条使用厦门本地产的花岗石,粗犷而美观。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八卦楼内部通道呈十字形,直面四向,这是古罗马教堂建筑常用的技法,郁约翰将它移用于八卦楼,显得颇为和谐大气,表现宏伟壮观。有人说它是“美国小白宫”“日本国会大厦”,这是不正确的。
登上八卦楼天台,视野极为宽广,厦鼓全景,海天美色全拥入怀里。顿时感到八卦楼的选址、形体等诸多建筑艺术有超人之美。正中那个10米圆顶,有8道不甚明显的祾线,圆顶下围开有4面8向长窗,透进的光线与天花上的剪粘瓷花,交织成美丽的空间,身临其境,无不感到空灵。圆顶又耸立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都是8的数码,因而有八卦之寓,民间呼它为“八卦楼”。它既是海轮进出港的标志,也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
现成为风琴博物馆,如果可能听上一曲风琴演奏再去下个景点吧!!
以上几个景点鼓浪屿上有联票出售
鼓浪屿--厦门海底世界
厦门海底世界于1998年1月对外开放。它座落在鼓浪屿轮渡码头西面原鼓浪公园,拥有来自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鱼类350多种一万多尾。
厦门海底世界占地17.5公顷,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它是由新加坡华侨与鼓浪屿风景区建设开发公司合作兴建的,总投资1000万美元。这座花坛簇拥的海蓝色水晶宫建筑,第一期工程先后建成了海洋馆、企鹅和淡水鱼馆。其入口处在主体建筑外60米地方有一个设计独特、别具一格、张牙舞爪的章鱼雕,高6米、跨径11.2米。它以独特的雄姿热诚地欢迎旅客光临,它是厦门海底世界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们首先拍照留念的景观。
厦门海底世界设施新颖,有现代化的设备,而最突出的设施是海底隧道。海底隧道长80米,宽1.5米,进入海底隧道,站在电动代步道上,可以看到两侧的凹形大鱼池。旅客不需潜水也能"进入海底世界"与鱼共游,看到四面八方和上下前后鱼的世界,川流不息的鱼群近在咫尺,擦肩而过,露着锋利牙齿的凶猛的鲨鱼扑面而来,自由自在的慢吞吞的巨大 鱼从头顶飘然而过……,潜水员在水下喂鱼表演,群鱼争食,人鱼混为一体的精彩场面,让人赞叹不已。
厦门海底世界另一个独特的设施,那就是高7米直径2.5米的圆柱形鱼池,这个高度相当于近三层楼房,在台阶上可以看表层的鱼类活动,也可以看底层的鱼类活动。立体感就更明显了。大型圆柱鱼缸主要展示我国南中国海五彩缤纷的珊瑚礁鱼类。
厦门海上观金门
从厦门轮船码头乘座指定的环岛游船,到现由金门管辖的大担岛附近海面,眺望耸立在该岛上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巨辐标语。那天天气不错,还算晴朗,能隐隐地看到该岛驻军的一些军事设施,只是没有了**《英雄小八路》中炮击金门硝烟弥漫的战事。 也许有关部门为了宣传统一,特意在隔海相对的厦门环岛路上用钢筋铁骨也树起了一个巨大的宣传架,并将“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八个大字牢牢地镶嵌其上,这已成了厦门环岛路上一道亮丽的政治风景线,台湾游客来厦门观光时也会被安排到此一游,如同我们好奇地眺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标语一样 “成功一号”豪华仿古游船是波赛东公司建造的第一艘仿古游船,游船容量258人。主航“金厦海域游”“鹭江夜游”。游船分设三楼,一楼观海厅为多功能厅,航行途中将为您表演戏曲“活化石”-布袋戏;二楼为望江楼,设有雅座、包厢和露天表演台,赏月观景听涛,欣赏文艺表演;三楼为凌云阁,设有咖啡茶座,品茶闲侃,另有一番情趣。金厦海域游航线: 轮渡-鼓浪屿-厦大-胡里山炮台-白石炮台-海上军事分界线-青屿岛-轮渡(返程有掌中布袋戏表演)鹭江夜游航线: 轮渡-鼓浪屿-厦大-胡里山炮台-火烧屿-海沧大桥-轮渡(赠送文娱表演)
厦门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座落在厦门岛南端胡里山海滨,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有100多年惨淡兴衰的历史。炮台台基是用乌樟树汁和糯米、红糖、石灰、砂土搅拌而成,十分坚韧。整座炮台由兵营、隧道、指挥楼、观哨台、库、护城壕等组成,用花岗岩石砌成的长方形城堡,面积1.3万平方米。历史上曾经是厦门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古战场。炮台分东西两座,有两门主炮(现仅存一炮),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进。炮身长13.13米,重50吨。炮口内径280毫米,有效射程16000米。炮台还陈列从厦门海域和基建工地出土的50几门铸于明清的铁炮。东西两炮座之间有隧道相通,隧道出口处有兵营。外有护城壕,内有巡逻道,为海防要塞。
9986年炮台前沿建了"望归台"、"盼归台",游客可通过望远镜辽望金门所辖的大担岛和二担岛。
胡里山炮台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000年8月,又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近年,炮台院内进行整理,新建了大型壁雕《民族魂》,表现从刀枪入库到震威奋武、抗击强敌的历程,意境深遂。壁雕左侧,新设了"戎泉",颇为新颖。
壁雕后面的小园林,绿草如茵,有许多雕塑小品和金虎仙人球,高处建一休闲观景亭,和谐自然。小园林北部开辟"月光岩"景点,增设"龙泉瀑布"、"一线天"和"胡里山炮台诗壁"。
荣光宝藏博物院
博物院设在胡里山炮台原兵营,是胡里山炮台管理处与新加坡亿兆宝石私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文化展览机构。博物院全部展品均由新加坡收藏家张荣光先生提供的。
博物院分"世界奇石陈列馆"、"世界古代战炮陈列馆"、"世界古代宝剑陈列馆"、"世界古代火枪陈列馆"、"古树化石展示"等五个部分。展品有13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炮铳、枪枝、名贵宝剑和武士甲盾455件及色泽鲜艳、纹理清晰、形象逼真的有山川河海、飞禽走兽、花木虫鸟等各种自然景观形象的天然奇石3850件。
"世界奇石陈列馆"分人物系列、山水系列、松竹梅系列、文字系列、动物系列、宝石系列等,其中镇院之宝"黄河之水天上来",来自缅甸,重2.5吨,画面上有一条自东北到西南的节理纹脉,似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它的南面又有一条三折宽大的河谷地,谷地中小斑点点,似是千帆竞发,两岸间又有许多重叠的矗峙高山,真像三峡影像。
在奇石二馆中,有一块"三层肉"条石,挂在铁钩上,酷似一块三层猪肉,由皮、肥肉、瘦肉、软骨等部分组成,简直能以假乱真。
其他如人物系列中的伊甸园、山水系列中的富士山、银河;松竹梅系列中的双面竹、凌空竹等,动物系列中的苍鹰、双雁,宝石系列中的蟠桃会、繁花似锦等。还有宝刀宝剑系列中的约旦国王黄金佩剑等,不胜枚举,真令人拍案叫绝,以致使人产生可能有"后天加工"之嫌,但最好亲身一看。
厦门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市区五老峰下,面对龙海市南太武山,南面是厦门大学。南普陀寺是厦门著名古刹。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末(1628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将军重建,因寺院是奉观音菩萨为主,又位在我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
南普院寺规模宏大,总占地25.8公倾,建筑面积21270平方米。从南到北主轴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四座,加上左右庑廊,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室、养正院等。所有这些建筑依傍山势,层层托高,庄严肃穆。近些年来,在天王殿南面有放生池、两座新建的万寿塔和两个凉亭以及荷花池等,在两池之间有七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七佛塔,万寿塔高11层,富有南亚佛教建筑的风格,使南普陀寺风景更加美丽。
天王殿也称弥勒殿,弥勒佛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似乎对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临。
弥勒佛在印度是一尊头戴王冠、身体不胖的坐像,而在我国则成了手拿布袋体貌肥壮的光头和尚。据说他云游各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人们怎么逗他,他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后来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
天王殿两侧是魁梧高大、英俊威武的四大天王。全身显得金碧辉煌。屋顶的剪瓷艺术,耐人欣赏。
大雄宝殿是转逢和尚于1932年重建的,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琉璃石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主要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东边是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
释迦佛两旁,还有两位尊者,东边是大弟子迦叶尊者,西边是堂弟阿难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观音。民间传说:古时有个老人,养了三个女儿,一天老人病了,需要人眼做药引子。大女和二女都不管,而小女自愿献出自己的眼睛,治好老人的病。此事感动了释迦牟尼,便创造了一个千手千眼观音来纪念她,并站在自己的面前。
大雄宝殿建筑,体现了"闽南佛殿"四大特点:一、墙上有"清影摇风"、"楚江秋吟"等山水花鸟画,和"神河沐浴"、"六年苦行"等释迦牟尼诞生故事的连环画。二、屋脊是弯月起翘、紫燕凌空,显得轻巧灵动。三、构造精巧,技艺讲究,屋脊嵌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凤凰展翅"等图案,都是剪瓷镶嵌而成。四、建筑材料取材本地花岗岩、青斗石,所有梁、柱、础、斗拱、栏干都独具特色。
大悲殿建于清初,被火焚烧。1930年太虚和尚重建,1962年重修。大悲殿内奉祀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掌中各雕一只手眼。手上持多种法器,姿态不一,各臻其妙。
大悲殿为八角三重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殿内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铁钉。仰视藻井,别致美丽。
藏经阁为两层文物楼。建于1936年。楼下是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
二楼是玉佛宝殿,有缅甸玉佛28尊,并珍藏中外佛典经书数万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宋代《碛砂藏经》,明代《大藏经》、《佛说阿弥陀经》、血书《妙法莲花经》、《日本大藏经》等,还有唐代铜佛、宋代铜塔、明代观音菩萨施甘露像,以及高僧大德的墨宝。
1924年,南普陀寺由临济宗转逢和尚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会泉法师任第一任方丈。寺内有1925年创办的为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闽南佛学院。1934年,弘一法师又增办佛教养正院,迎来了南普陀寺建寺以来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1937年,佛学院因抗战而停办。十几年间佛学院共培养学生200余人,不少人为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事业做出巨大贡献。1985年,佛学院重新办学,现设养正院、预科班、正科班,各为两年制,1992年起又增设二年研究班,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南普陀寺与厦门大学仅一墙之隔,却两种意境;"古朴与摩登并存,小和尚和大学生为邻。
万石植物园风景区--万石植物园
厦门园林植物园俗称“万石植物园”,位于中国沿海城市厦门东南隅的万石山上,建于1960年,全园乔灌木约180万株,栽培了30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享有“植物王国”或“植物博物馆”的美誉。
厦门园林植物园是一座围绕万石岩水库精心设计的植物园林。 园内山水秀明,林木郁郁葱葱、植被丰富,主要旅游观光园区为:松杉植物园区、玫瑰植物园区、棕榈植物园区、荫棚区、引种植物区、药用植物园、大型仙人掌植物园、百花厅、兰花圃等20多个专类园和种植区。
园内还有三百多年树龄的“榔榆盆景”,一级保护植物金茶花,树蕨,竹中珍品崖竹,台湾莲雾黑金刚。有第伦桃、猫尾木、蝴蝶果、黑美人、十字架等名贵品种。更有数不尽的竹子、苏铁和名称奇特的异国花木,把万石山装点得苍翠欲滴,满坡皆绿,潜行其间,宛如进入原始森林!
厦门园林植物园以中国式的园林布局装饰,内有水,并饰以楼、台、亭、阁及现代化、体训设施,是一个风景秀丽、花草芬香的游览园区。整座植物园湖光山色,石径蜿蜒,奇花异木争奇斗艳,是一座林壑幽美的绿色宝库。此外,该植物园还有"太平石笑"、"万笏朝天"、"天界晓钟"等历史名景。形成以“科学内容、公园外貌”为特征,“园林艺术、园艺技术”相融合的科技与艺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园林式植物园。是厦门旅游观光的景点之一。
南普陀景区--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目前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之一。校址位于厦门岛南端,校园占地2188亩,依山傍海、风光秀丽。与现校区隔海相望、相距3.5海里、占地2568亩的漳州校区已破土动工。
集美景区--嘉庚公园
为完成陈嘉庚先生的夙愿,投资一千万元的嘉庚公园于一九九三年完工,与鳌园连为一体。嘉庚公园占地五千平方米,亭台楼阁如诗如画,曲折回廊点缀其间。
地方不大,有编钟表演
环岛路黄金海岸
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厦门东部环岛路,又称厦门的黄金海岸,南起自厦大白城,经曾厝垵、黄厝、前埔,到达何厝香山,全长12.76公里,是展示厦门的新景观。目前,环岛路还是“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的主要赛道。
环岛路宽60米,双向6车道,为城市一级次干道。机动车道18-24米,非机动车道6-7米,人行道6-8米,绿化带80-100米。白城到黄厝,1997年2月动工,1998年9月8日竣工。黄厝到前埔,1999年9月8日竣工。会展中心至香山段,1999年9月动工,2000年9月竣工。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开通香山至五通段。截止目前,厦门高崎机场机场至鹭江道沿海一线,全线开通。东部环岛路正对小金门、大担、二担诸岛,兼有交通和旅游两大功能,它有以下二个特点。
一是环岛路依海而筑,路面平曲线随海岸线延展,监海见海,绿化带、沙滩、岛礁、海景得到充分展示,二担、大担、兔屿、虎仔屿、烟屿、槟榔屿、小金门、鼠屿一览无余,大金门隐约可见。其中,大金门面积133平方公里,小金门又称烈屿,面积15平方公里,大担0.79平方公里,二担0.28平方公里,余均甚小。
二是环岛路与沿线的景点相结合,胡里山炮台、上李水库、台湾民俗村(景州乐园)、金山松石、“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牌、国际会展中心、何厝“炮战纪念馆”,以及庙宇、古树、奇石、雕塑和三个临海广场,沿线还建有椰风寨、玩月坡、数星园、海韵台等设施、串连成五彩缤纷内容丰富的海滨旅游观光带。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就位于前埔临海环岛路内侧,占地4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如欲腾飞的大鹏,启航的巨轮,是厦门二十一世纪再创辉煌的新标志。其规模目前属中国之最,居世界第五位。
广播山下的环岛路北侧路边,竖立有“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大标语牌。
以上是我认为比较值得去的几个地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打开下面这个网站,里面介绍的更多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春节是怎么样的?
节日流程
俗谚云: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腊月廿三、廿四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
灶王龛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九、三十(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财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声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户家。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回娘家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
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领土寸不可让,澳门曾经在何时被哪个国家占领过?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回娘家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
春节习俗
澳门1553年被葡萄牙占领,占领了446年。
葡萄牙开始对澳门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在准备登上澳门时托言商船被风浪冲击缝裂,货船潮湿,要求借地晾晒,并贿赂了地方官吏汪柏。
取得了停靠澳门码头进行贸易的权利。1987年中葡签署的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扩展资料早在明朝,葡萄牙人已开始在澳门进行贸易和修建洋房居住。1583年,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在未经明朝政府同意下,自行成立澳门议事会进行葡萄牙社区的自治管理,但葡萄牙仍每年付白银予明政府与其后的清政府为地租。
由于澳门有葡萄牙人聚居和日本倭寇的活动,明朝于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香山知县蔡善继以《条议制澳十则》加强对澳门的管治。1614年,朝廷接纳两广总督张鸣冈的上书,加强澳门的军事防范。
1616年,葡萄牙任命卡洛告为澳门总督(简称:澳督),但并没有到任。1623年,葡萄牙任命马士加路也为澳督,并正式到澳门就职。最初只负责澳门防务,澳督官邸亦设于大炮台。
1749年(乾隆十四年),清政府颁布《澳夷善后事宜条议》以完善对在澳外国人的法律,并将其葡文石碑竖立于议事亭。
1783年4月4日葡萄牙海事暨海外部部长以葡萄牙女王名义发布《王室制诰》后,议事会逐渐失去大部分权力,作为葡萄牙国家代表的澳门总督的权力则不断扩充膨胀。?
1862年葡萄牙曾与清政府草签《中葡和好贸易条约》,欲将澳门地区转为葡萄牙之属地,但被发现而告终。直至1886年(光绪12年),葡萄牙与英国代表藉鸦片缉私征税的合作与清政府谈判。
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先后签订了《中葡里斯本草约》、《和好通商条约》,条约列明:“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为避免主权彻底丧失,清政府保留了将澳门让与他国的权利,葡萄牙若想将澳门让与他国,必须经过中国同意。
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时,第127任澳督韦奇立在澳门总督府进行最后一次的降旗仪式,为政权移交仪式拉开序幕。下午4时30分,在亿万观众的见证之下,最后一任澳督韦奇立走出澳督府,迈出了居住了8年之久的澳督府。站在斜向门口的位置等待仪式开始。
17时,在澳门警察乐队所奏响的葡国国歌声中,葡国国旗从楼顶的旗杆处降下。随后降旗手将降下的葡萄牙国旗折叠好后送到韦奇立的手中,韦奇立接过国旗并紧紧抱在胸前,面向嘉宾再次致意,望着天空及澳督府仍挂着的葡萄牙国徽深深鞠躬后便离开澳督府。
百度百科-澳门主权移交
3.3 活动
3.3.1 正月初一
3.3.1.1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相传,年兽源自盘古开天地的时期,为盘古所拥有的坐骑,听说它巨大如马、独角长尾、血盆大口、行走如飞,但从盘古逝去之后,这些奇兽竟也莫名其妙地销声匿迹。有人说它们是一群非常可怕的怪兽,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拥有凶猛无比的功击力;也有人说,它们是一群非常忠心的宠物,跟随着盘古的死去而相继灭亡……许多人为寻找这些奇兽,一去无回,各种神奇传说,也就跟着纷飞四起。
根据老一辈人的说法,这些奇兽,长眠于深邃的海底,每隔二十年的春节,为寻找食物就会出现在陆上,许多人将此兽命名为“年兽”。它们各自拥有自然生态的四种不同属性,相生相克,不仅存活寿命长,还同时拥有凶猛的外表,过人的力量,行动非常敏捷,从来没有人可以驯服它们。虽然它们凶猛无比,但听说它们害怕“劈劈啪啪”的爆竹声,因此后人才发明了鞭炮,不过这些都只是一些民间传说而已,没有人可以真正证实这些……
爆竹是古人用来驱逐疫鬼的武器。最早的记载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谓之“庭燎之光”。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这大概就是“爆竹”的最早的形态吧。
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3.3.1.2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时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3.3.1.3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3.3.1.4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3.3.1.5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3.3.2 正月初二
3.3.2.1 回娘家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3.3.2.2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3.3.3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3.3.3.1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3.3.3.2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3.3.3.3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3.3.3.4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3.3.3.5“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3.3.4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3.3.4.1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3.3.4.2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3.3.4.3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因此,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在招幌上挂红布,庆祝开市大吉,共喝财神酒。在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活元宝”。每逢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者,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开市接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3.3.5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3.3.5.1 戴彩胜
人日戴彩胜的习俗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剪彩为人,或镂以金箔为人,贴屏风上,亦戴之以头鬓,并造花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彩胜又称“华胜”、“花胜”、“彩花”。一种头饰,和我们今天女孩子们头上的发夹差不多。只不过制作工艺不如今天这样精美。大多是用五彩的丝绸,也有用金箔刻成的,剪成小人的形状,戴在头上,不仅以此纪念人的诞生,还有“欲为人上之人”的寓意。女人们喜欢用彩色的岁绢和纸,剪成的形状不定,有双燕飞舞状、花形、春蝶嬉戏状,戴在发髻里,随风摇曳,楚楚动人。金箔制的小人可以贴在家中屏风或帐子上装饰房间,也可以悬挂在树枝上,看起来好像我们今天的风铃,在风中飘来飘去。人们纷纷挂彩胜,表示进入新年形貌精神要一改旧态而成新人。
彩胜还可以互相赠送,表达祝愿。一般初七这天,皇上都要赏赐给官宦士大夫彩胜,接到赏赐的大臣颇为高兴,以蒙受皇恩为荣耀。晋傅咸在《燕赋》歌咏彩胜道:“四气代王,敬逆其始,彼应运而方臻,乃设象以迎止。翬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信仪形之有似。”
3.3.5.2 登高赋诗
古人认为,“上人胜于人”,所以人日不仅要戴人形彩胜,还要登高于众人之上。三国魏东平王曹翕曾在人日登上寿张县安仁山,在山顶上开了一个“会望处”,并在石壁上题了铭文。铭文说:“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每逢人日,皇帝不仅赐群臣彩镂人胜,还要登高大宴群臣,咏诗赋兴。
文人骚客也乐意在节日里抒发自己的感怀,所以咏人日的诗词非常多,仅宋代蒲积中所编《古今岁时杂咏》就收录五十余首。最著名的人日诗要数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在隋文帝开皇四年的岁未奉旨出使南方的陈朝,这首诗就写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诗人见大雁由南归北,自己却不能回家——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而七天和两年的时间对比,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3.5.3补天饼
人日要吃补天饼。首先由女家长主持,把“补天饼”抛到房顶,象征女娲补天,同时往地上、井里也投掷补天饼,称为“补地”,然后全家才能吃补天饼。还有一种是把饼放在庭院,叫做“熏天”。补天饼有两种:一种是用面糊烙的煎饼,一种是硬面的烙饼或蒸饼,但是一律要求呈圆状,且薄。还有说法,“熏天饼”必须在露天中煎成,大概这样才能过到补天的效果。
3.3.5.4吃七宝羹
古时候,人日的时候,要吃用七种菜做成的羹,以此来取吉兆。有学者考证说,“羹”与“更”同音,吃七宝羹,意为万事更新,新年新气象。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传说七宝羹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在吃前长辈总要说: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聪明勤劳,诸事合算,百事无忌。
3.3.5.5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3.3.6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3.3.6.1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3.3.6.2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3.3.7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3.3.8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3.3.9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3.3.10 正月十五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活动的高潮。
具体可以去“佰惜网的博客”看看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