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会冷死吗_冬天气候会不会暖冬
1.2021冬天是暖冬还是寒冬
2.2021年冬季是暖冬还是寒冬?
3.为什么这几年的冬天会连续出现暖冬?
4.2023冬天是暖冬还是寒冬
2023年是冷冬。
2023年冬季(2023年12月~2024年2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东北、新疆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偏冷,属于冷冬了。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冬季寒冷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极端寒冷的天气事件越来越多,例如2023年1月的寒潮袭击欧洲、2023年2月的暴风雪袭击美国等。这些极端寒冷的天气事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进而影响冬季风和降雪量。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升温明显,北极涛动增强,这可能导致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冬季更加严寒。
我国冬季的气候特征介绍:
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地理分布特征。以中国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例,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该线以北的气温在0℃以下,越往北气温越低,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为中国最低气温;该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南岭山脉一线,气温为8℃左右,而海南三亚的气温则在20℃以上。
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另外,中国冬季受冬季风的影响,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南方因东西向高大山脉如秦岭、南岭山脉对冷空气的阻隔,冷空气影响时势力已大大减弱,且南方还常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因此更加剧了南北气温的差距。
2021冬天是暖冬还是寒冬
2021冬天是寒冬。
我们国家对于冷暖冬没有恰当的定义和统一的标准,习惯上认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距平不低于0℃或0.5℃即为暖冬,还有很多专家学者采用了其他不同的方式来判定,使得统计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这给公众和学术研究都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此,国家气候中心制定了《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并于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冷冬等级》国家标准也在2017年5月发布。
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全国三个范围等级。
气候:
冬季偏冷、偏暖和冷冬、暖冬并不是一回事。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比平均状况偏高就可以说是偏暖,比平均气温偏低就是偏冷。
很多人认为,都是暖冬了,就不应该冷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暖冬是一个气候学的概念,即使在暖冬年中也会有阶段性的冷。暖冬年,天气过程的变化周期依然明显,也会出现强冷空气过程。
2021年冬季是暖冬还是寒冬?
2021冬天是寒冬。一般情况下,当年如果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冬天就可能是暖冬。相反的,如果出现拉尼娜现象,冬天就可能是冷冬,也就是比往年冬天要冷。
参考气象学上的冷流、冷锋、冷空气等概念,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把冬季冷暖这一现象分成,暖冬和寒冬,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或称气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开始我国根据WMO的规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否则为冷冬。
按此定义,我国自1987年至2004年连续18年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961-1990年气候平均值,即-4.7℃,故可称连续18年发生了暖冬现象,若按新的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即-4.2℃,而1995/1996年和1999/2000年两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分别为-4.3℃和-4.4℃均低于新的气候平均值,就算寒冬。故按标准更科学的说法2004年是连续第4个暖冬。
寒冬的概念:
寒冬的概念具有严格的科学定义,是否寒冬一定要看整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是否高于常年值。所以冬季里某一时段出现气温偏低(相对冰冷)时,就说是寒冬,另一时段气温偏低(相对寒冷)时,又说是冷冬,那就出现一个冬季既是暖冬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这几年的冬天会连续出现暖冬?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分析,2020/2021年冬季确定为又是一个暖冬。
据悉,2020/2021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历史同期第八高,为暖冬年份。冬季全国平均气温-2.5°C,较常年同期(-3.3°C)偏高0.8°C,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八高,其中2月全国平均气气温1.2°C,较常年同期偏高2.9°C,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从全国平均气温逐旬演变看,12月上旬至1月上旬气温以偏冷为主;1月中旬之后气温明显回升且持续偏暖,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9°C,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暖冬和冷冬怎么判断:
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全国三个范围等级。在单站方面: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暖冬。反之,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冷冬。
在区域总站数方面:暖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暖冬;冷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在全国有效面积方面:暖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即为暖冬;冷冬面积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2023冬天是暖冬还是寒冬
暖冬形成的原因
暖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常常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暖冬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我国处于偏暖期
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性。近一百多年来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为一周期的冷暖交替。上世纪20年代以前偏冷,20到40年代偏暖,50到70年代偏冷, 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偏暖期,目前我国还处于这个偏暖期。
我国暖冬天气出现比较集中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这些地区的周期性体现得更加明显。
◆ 温室效应
自上个世纪工业化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我国持续的暖冬就是在这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我国处在东西伯利亚偏暖区的南端,我国偏暖是全球偏暖的一个组成部分。
◆ 厄尔尼诺的影响
近50年来,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概率较大,1951年以来发生过15次厄尔尼诺现象,有14次我国出现了暖冬。80年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我国持续十几年暖冬。 ◆ 纬向环流盛行 冷空气活动弱
纬向环流盛行,南下冷空气偏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偏暖的直接原因。从1986年起,东亚上空纬向环流盛行,多为相对平直的偏西气流,偏北的经向气流较少,很少将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带入我国,寒潮很少出现。在平直的气流中,即便有些弱的偏北气流,带入我国的冷空气次数也少、势力也弱,冷空气南压的范围不大,也就造成了暖冬现象。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
位于我国东南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暖性高气压,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我国冬季的冷暖。当这个高压偏强时,有利于海洋上温暖的气流向我国输送,容易使我国出现暖冬。
◆ 火山爆发次数减少
火山爆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上升到空中,产生“阳伞效应”,高空的火山灰层一方面反射太阳的辐射,一方面减少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使地球温度降低。据统计,在地球气候的暖周期中强的火山爆发要比冷周期中少一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大的火山爆发明显减少,也是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 欧亚大陆积雪减少
欧亚大陆积雪减少,不利于西伯利亚冷气团的加强,使南侵我国的冷空气势力不强。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欧亚大陆积雪减少使西伯利亚冷高压偏弱,也是造成我国气候偏暖的原因之一。
2023年冬天是寒冬。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分析,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整体上可能会较往年偏低。与厄尔尼诺事件不同,拉尼娜事件通常会导致我国出现更多的冷冬天气。然而,由于全球气候的复杂性,冬季气温仍有可能出现波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尽管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但并不一定会带来明显寒潮天气。寒潮天气的出现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北极涛动、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等。此外,降水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拉尼娜事件只是其中之一。
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季,我们应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信息,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在保持关注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尽管拉尼娜事件可能导致冬季气温偏低,但并不一定会带来明显寒潮天气。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应对准备。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据统计,1951年至今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分析,通常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1951年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气温均为显著偏低,均出现冷冬现象。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当年气温偏高也时有发生,甚至暖冬现象也有出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拉尼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