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未来一周天气预报七天_英德未来一周天气
1.英德的地理环境
2.干旱天气
英德的地理环境
地质 境内以变质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岩、硅质岩为主,地质构造属北江干扰带,经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期构造阶段,发生多次和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及岩浆侵入活动比较突出,地貌上形成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岩层走向有北、北东,也有西北走向东南,断层、逆断层随处可见。由于备受各期运动的影响与互相抗衡,构造极端复杂,严格控制区内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构成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骨架。尤其是燕山运动时期,英德北缘和南部地区形成的两列花岗岩侵入带,含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物;在岩溶区内,由于地下水运动,发育着大量的暗河与地下溶洞。 地貌 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主体从总体来看,英德地貌是一个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英德盆地。盆地东面以滑水山山脉为界,北面是黄思脑山脉,南面为一群花岗岩和低山、丘陵地区,西面主要是一列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屏障。
弧形构造明显,岭界排列有序山脉走向以北、北东—南,南西、东—西,西北—东南三向为主。英德地貌格局大致由这3种走向决定,其中,东部岭谷为北东向,西部岭谷为北西向,形成明显的弧形构造。
中低山广布,侵蚀强烈境内大部分土地皆为山地,面积274.5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3%,其中海拔500米—800米的低山143万亩,占总面积的16.8%。若把丘陵面积计入,丘陵、山地面积446.82万亩,占总面积的52.5%。
河流水源广,出路狭窄,形成易涝的河谷地带境内主要河流的唯一出口,是通过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狭窄谷地——浈阳峡(俗称盲仔峡)、大庙峡等峡谷排出。来自集雨面积3.40万多平方公里的水流从狭窄的河道流出,造成易涝的河谷地带。由于河水的堆积作用,境内普遍分布着冲积平原、河流阶地等堆积地貌。
岩溶地貌发育,组合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有孤峰、峰丛、峰林、溶蚀畦地、山地等,岩溶地貌面积16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9.9%。
地貌类型主要有流水地貌、岩溶地貌。
流水地貌:境内主要的地貌类型,遍布于境内各地,其形态分为平原、阶地、台地、丘陵、山地5种。
平原,按其大小,分为冲积平原、河台平原、山间平地3种。面积63.0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4%。主要分布在大站、英城、浛洸、大湾、石牯塘、大镇等地,是主要的农业用地。
阶地,有河流阶地、洪积阶地、洪积冲积阶地、洪积坡积阶地。河流阶地,境内阶地的主要类型,面积95.5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1.2%。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及中部两江盆地。
台地,介于阶地与丘陵之间,比高小于80米、坡度小于15度的地貌类型,分为低台地、高台地。面积2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中部盆地。
丘陵,境内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面积199.3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3.4%,分为低丘陵、高丘陵。山地,境内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面积247.5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9.1%,分为低山、中山。
岩溶地貌:境内发育着各种形态的岩溶地貌,主要有:岩溶平原、岩溶台地、岩溶台地、岩溶丘陵、岩溶山地。
英德地处五岭山地南缘,是一个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东面是滑水山山脉,北面是黄思脑山脉,南面是一群花岗岩、低山及丘陵,西面主要是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屏障。
黄思脑山脉东西走向,长约40公里,横亘于市境北部,境内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脉,对境内小气候及河流水文等自然环境有明显影响。该山脉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70余座,其中:船底顶1586米(境内最高峰)、十二旗1150米、上天堂1366米、叶顶山1124米、大竹坪顶1324米、梅花顶1384米、黄思脑1364米、芦古丁1029米。
滑水山山脉北、北东—南、南西走向,长约60公里,纵贯于市境东部,为东部滃江盆地与中部地区的自然界线,境内地貌格局的骨架山脉。该山脉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30余座,其中,雪山嶂13米、君子嶂1135米、滑水山1142米、洋伞×1004米。
五点梅花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0公里。该山脉构成中部地区与西部岩溶盆地的自然界线,主要山峰有:旗山1178米、五指山1144米、郎芒山850米、北山顶9米、五点梅花906米、马路跳顶911米。
天堂山山脉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8公里。该山脉为南部丘陵、山地地区主要山脉,对南部降水中心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主要山峰有:鹅公脑608米、人字脑830米、莺哥头901米、天堂山790米。
浪伞脑山脉东西走向,长约25公里。该山脉为南部丘陵、山地地区较主要的山脉之一,中部为北江“切”开处,形成大庙峡。 1982—1983年英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英德土壤分为10个土类、15个亚类、52个土属、145个土种。土壤面积798.1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3.8%,其中自然土682.47万亩,占80.2%;耕作土115.64万亩,占13.6%。自然土以赤红壤、红壤、红色石灰土和黄壤为主,分别占自然土的48.7%、27.0%、15.8%和6.6%;耕作土以水稻土、赤红壤旱地、红色石灰土旱地(红火泥地)和潮沙泥土旱地为主,分别占耕作土的64.8%、20.1%、7.9%和6.8%。
赤红壤,境内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面积355.9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1.8%、土壤面积的44.6%。红壤面积184.0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1.6%、土壤面积的23.1%。水稻土,境内数量最多的耕作土壤类型,面积74.9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8.8%、土壤面积的9.4%,广泛分布在低山丘陵区、河谷平原区和石灰岩峰林区。 河流水系除北江、滃江、连江三大过境河流外,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6条。
北江:古称溱水,珠江水系第二大河,有东西两源,东源浈水发源于江西信丰县石碣大茅山,西源武水发源于湖南临武县麻石坤。两水汇合于韶关市区始称北江。以浈水为主流。自韶关市区至佛山市三水区河口长258公里,经三水区思贤窖与西江汇合,主流由东平水道经狮子洋、虎门注入南海。在境内北起沙口镇高桥村,南至清新县旧横石,纵贯境内98公里,境内以南集雨面积3.40万平方公里,其中沿江两岸直属北江水系面积1817.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0%。河面宽畅,除个别峡谷地段外,其余河面宽在400米以上。河道坡度平缓,河床平均比降0.7‰。干流沿岸除滃江、连江汇入外,还有官田水、仙桥水、波罗坑水、黎洞水4条支流汇入。北江水系径流丰沛,汛期平均径流量115.8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74.3%。浈阳峡、大庙峡等处流道紧束。常年可通航,上通韶关,下达广州等地。
滃江:发源于翁源县船肚东,河面平均宽度80米—90米,河床平均坡度1.24‰。干流自翁源县官渡下榕角附近流入境内,沿途流经青塘镇、桥头镇、东华镇鱼湾、大镇和英德华侨茶场,在狮子口与白沙水合流后,经长湖于东岸咀汇入北江干流,全长173公里,其中境内流程69公里,集雨面积1289.5平方公里。干流沿岸还有青塘水、横石水水、小北江水、大镇水、白沙水、汶罗河水6条支流汇入,其中大镇水、小北江水发源于境内,其余支流分别发源于佛冈、新丰、翁源县。径流较充沛,汛期平均径流量39.5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79.3%。
连江:又名小北江,古称洭水,北江干流最大支流,发源于连州星子圩磨面石,上段称东陂水,至连州市区后称连江,经连州、阳山、英德3地于连江口汇入北江,全长262公里,全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干流自阳山县在境内西北部入境,境内流程80公里,河床平均坡度0.77‰,集雨面积2572.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5.4%。干流在境内经大湾镇青坑、浛洸镇张陂、西牛镇、石灰铺镇、水边镇、连江口镇在江口咀注入北江,沿岸有波罗水、田、黄洞水、竹田水、青松水、水边水6条支流汇入,雨量亦较充沛,汛期平均径流量84.04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81.3%。河床较平缓,易发生洪灾。干流是沟通连州、阳山、韶关、广州等主要水运航道。 英德处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根据广东省气象局对自然季节的划分方法,即以5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称为冬季;稳定在22℃以上,称为夏季;稳定在10℃—22℃之间,就是春季或秋季。英德的自然季节特色为:春季(3月—4月)乍暖乍冷,多阴雨;夏季(5月—9月)炎热,多雨偶旱;秋季(10月—11月)清凉干爽、常旱;冬季(12月—翌年2月)少冷偶寒,云多雨细。
英德气候丰富,但天气和气候灾害种类也较多,且出现较频繁,主要有:低温阴雨、倒春寒、高温、寒露风、霜冻、雷暴、大风、飑线、冰雹等自然灾害。
气温年平均气温21.1℃,年平均气温变化在20.1℃—22.0℃之间。一年中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11.1℃,极端最低气温-3.6℃(1961年1月19日);最热月在7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高气温40.1℃(2003年7月23日)。年平均霜日6天,平均初霜日为当年12月25日,终日为翌年1月22日。平均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8.3℃,一年中12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达9.8℃,次大值出现在11月,为9.4℃;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小为4月。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906.2毫米,丰水年最多达2657.2毫米(15年),枯水年最少为1399.9毫米(1963年),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近1倍。一年中雨量多集中4月—9月,降水量1524.2毫米,占全年的83.0%;其中4月—6月降水量921.7毫米,占全年的50.2%。英德南、北部形成降水较多的两个地带:黎溪镇南部至连江口镇,年平均降水量2100毫米—2500毫米;横石塘镇北部山地,年平均降水量2100毫米;市内其他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年平均降水(指日降水量≤0.1毫米)天数163.5天,占全年天数的44.8%,最多年份达208天(15年),占全年天数的57.0%;最少年份129天(17年),占全年天数的35.3%。降水天数年内分配是春夏多,秋冬少。一年中5月最多,平均20.5天;11月最少,平均6.5天。
1994年6月18日23时至19日零时,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4.51米,超过警戒水位(26米)8.51米,为建国后最高水位。2006年7月18日,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4.19米,超过警戒水位8.19米,为建国后第二极值。据历史资料记载,20世纪英德最大洪水发生在1915年,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7.03米;其次是1931年,英城北江最高水位35.52米。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1717.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最小相对湿度出现在秋冬季节,此时受冬季风控制,秋高气爽,降水少,故湿度也小,相对湿度最小值为11%。按有关标准划分:1月—2月为湿润;3月—6月为很湿润;7月—9月为湿润;10月—11月为半湿润;12月为半干旱,相对湿度最小值11%。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1631.7小时。年际变化介于1357.6小时—2210小时之间。一年中日照最多是7月,平均218小时,占同期日照可照时数的52.5%;日照最少是3月,平均64.3小时,占同期日照可照时数的17.3%。一年中平均有62.2%的白天时间,天空被云、雨、雾遮蔽。
风力:英德处于季风区,一年中季风的转换主导着大部分风向的变化;另一方面,高山、丘陵、峡谷等地形影响风向。风向在各地有所差异,但主导趋势仍然是冬季以盛行偏北风为主,夏季以盛行偏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7米每秒之间,年际变化平均在1.8米—2.2米每秒之间。一年中1月平均风速最大,平均风速2.3米每秒;6月、8月平均风速最小,平均风速均为1.2米每秒。受峰区、局地性热对流、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影响,英德出现8级或以上大风(相当于17米每秒以上)的天数年平均两天,年出现最多天数为5天;一年中以7月出现的机率最高,平均0.5天。风速自动记录任意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18米每秒,瞬时最大风速29米每秒,相当于11级大风,出现于年7月30日。
干旱天气
10月以来,干旱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入秋以来、特别是10月以来,我国南方秋旱迅速发展。据11月1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从华南北部、江南南部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大部地区,部分地区出现了特旱和极旱。
严重干旱对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影响极大重旱区有相当部分的晚稻无法正常抽穗,部分晚稻已出现干枯、绝收现象;甘蔗后期生长受到抑制,甘蔗叶片发黄干枯,甚至蔗茎出现萎缩、空心、死亡。同时,严重干旱对冬小麦、油菜的播种出苗和蔬菜生长以及柑、橙、柚等果树的果实发育等也有不利影响。据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截止10月底的不完全统计,受灾总面积达318万公顷,成灾面积30万公顷,绝收面积23万多公顷;受灾人口超过2200万人,有732万人饮水发生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46亿元。
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导致水力发电不足、海水倒灌、部分地区发生森林火灾持续干旱少雨使库塘河流水位下降、干枯或断流,广西内河航运和以漓江为代表的旅游业均受到严重影响,水力发电严重不足,电力供应形势仍然严峻。由于干旱少雨,江河水位下降、海水顶托倒灌形成的咸潮已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珠江下游的中山、珠海及广州市番禺区等地供水造成较大影响。广东广州、深圳10月16~18日接连发生3起山林火灾,造成一定损失;10月21日,英德市突发山林大火,过火面积60多公顷。福建全省10月4~15日共发生森林火灾17起;下旬永泰县、漳州龙海县、福州仓山区和鼓山等地又发生多起森林火灾。黑龙江黑河、大兴安岭、伊春等地10月中旬接连多起发生森林火灾,造成一定损失;10月14日,林甸县三合乡境内发生草原和苇塘火灾,过火面积100多公顷。
未来一周降水预报和干旱趋势
未来一周,江南西部、华南西部及东北地区将出现不同程度降水,湖南北部和东北东部旱情将有所缓解,但南方旱区大部仍为晴多雨少天气,旱情将继续维持,部分地区旱情可能进一步加重。
今冬明春的降水趋势预测和华南旱情展望
今年冬季华南地区降水总趋势是:华南地区北部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少。2005年春季,华南西部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华南东部较常年同期偏少。
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预计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可能较常年偏晚,华南雨季开始日期将晚于常年。历年气象资料表明,华南冬季发生干旱的频率达30~50%。因此,预计今年冬季至明年春季雨季前,干旱将有可能持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