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涉及停工等事项

2.成都重污染天气**预警尾号限行时间

3.重污染天气一级响应措施

4.环境应急预案

5.邯郸市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应急措施

天津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涉及停工等事项

自重污染天气应急办文件_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编制主体是谁

近日,天津市发布《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提出要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进一步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机制。

在《应急预案》中,重污染天气预警共分为**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3个等级,并对此制定了响应措施。

在响应措施的“强制性减排措施”里,文件规定,达到相应预警级别以后,将“停止室外建筑拆除、喷涂、粉刷、切割、护坡喷浆作业”;“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停止所有施工工地的土石方作业”;“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所有水泥粉磨站、渣土存放点全面停止生产、运行;全市混凝土搅拌站和砂浆搅拌站停止生产,严格落实封闭、苫盖等降尘措施,并增加洒水降尘频次。

以下是应急预案通知全文:

一、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相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机制,确保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削减污染峰值,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确保按照国家要求,重污染天气期间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主要污染物在**、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的减排量分别达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10%、20%和30%以上。

1.2 编制依据

1.2.1 国家及生态环境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国发〔2018〕22号)、《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9〕64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1.2.2 本市相关文件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办法》、《天津市突发总体应急预案》(津政发〔2013〕3号)、《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天津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和应急响应。

本预案所称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空气质量指数(AQI)级别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对因沙尘暴和臭氧形成的重度污染不执行本预案。

1.4 预案体系

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各区人民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实施方案及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实施方案。

二、组织机构构成与职责

2.1 领导机构及职责

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担任,副总指挥由市人民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副秘书长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担任。

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市委、市决策部署,建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

2.2 办事机构及其职责

应急指挥部的办事机构是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市生态环境局,主任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担任,工作人员为专职人员。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适时修订《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按程序报市人民同意后发布实施;指导各区组织企业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落实应急指挥部决定,协调各成员单位、各区人民应对重污染天气相关工作;组织对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急保障预案和各区人民应急保障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应急指挥部,并依照相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追究责任。

2.3 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各区人民职责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各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编修应急保障预案及应急保障实施方案,并按规定时间报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组织企业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在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有效组织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并对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按要求做好应急响应各环节的工作记录和台账,每日向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送进展信息(具体职责见附件)。

2.4 专家组及其职责

根据本市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实际,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专家组,为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业务咨询、决策建议和技术支持。

2.5 企业职责

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的企业应制定应急响应“一厂一策”实施方案,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并在厂区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公示执行措施。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实施现场检查。

三、预警

3.1 预警的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统一用空气质量指数(AQI)为指标,预测AQI日均值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

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从低到高分为**、橙色和红色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各级别分级标准为:

**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3天(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预测AQI日均值>3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

3.2 预警的发布

3.2.1 监测预警

市生态环境局和市气象局联合组织开展本市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会商工作。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本市空气污染物的监测预警及动态趋势分析;市气象局负责本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

3.2.2 预警信息的发布

(1)当预测到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预警启动条件时,提前24小时以上发布预警信息,或按照区域应急联动要求及时启动预警。当监测空气质量已经达到重度污染,且预测未来24小时内空气质量不会有明显改善时,根据实际污染情况尽早启动或调整相应级别的预警。当预测AQI日均值>200持续1天,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标准时,由生态环境部门随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健康防护提示息。

(2)**预警经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批准;橙色预警经市人民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批准;红色预警经市人民主要领导批准。**预警信息以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名义发布,橙色、红色预警信息以应急指挥部名义发布:

一是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通过文件传真和市协同办公网邮件系统向市总值班室、各成员单位和各区人民发布预警信息。各成员单位和各区人民接到预警信息后,根据预警级别,立即通知管辖范围内的各单位及工业企业、各类施工工地、学校及幼儿园、机动车车主及驾驶员等启动(调整或终止)应急响应。

二是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通过微信、手机短信向各成员单位和各区人民负责同志及联络员发布预警信息。

三是由市新闻办通过本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及“天津发布”微博门户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3.3 预警等级调整和预警解除

预测AQI日均值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预警等级或解除预警。解除或调整预警信息的发布程序同启动程序一致。

当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可降低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及时发布预警调整或解除信息。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36小时,按一次重污染过程从高级别启动预警。当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达到更高级别预警条件时,尽早取升级措施。

四、区域应急联动

接到生态环境部或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通报预警提示信息,及时发布预警,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组织实施应急措施,与周边城市共同应对区域重污染天气。

五、应急响应

5.1 响应分级

对应预警等级,实行响应。

(1)当发布**预警时,启动Ⅲ级响应

(2)当发布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响应

(3)当发布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响应

5.2 响应的启动

预警信息一经发布,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区人民按照各自应急保障预案和实施方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落实应急响应措施,对于机动车限行、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措施的执行起始时间,按照当次预警发布通知的具体规定执行。应急指挥部建立协调机制,在Ⅰ级响应时召开协调会议,在Ⅱ级或Ⅲ级响应时适时召开协调会议,对应急工作进行部署。

在启动应急响应措施的同时,各区可根据污染特征,在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减排措施,确保应急实效。

5.3 响应措施

5.3.1 Ⅲ级响应措施

健康防护指引:

(1)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

(2)中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课程及活动。

(3)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防护宣传和就医指导。

建议性措施:

(1)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和绿色生活,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电动汽车等方式出行。

(2)加强公交运力保障。

强制性减排措施:

(1)对工业企业管控,各区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指导工业企业根据绩效分级指标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严禁取“一刀切”方式。工业企业应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要求,通过停止生产线或主要产排污环节(设备)、提高治污效率等方式,严格落实相应的应急减排措施,保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30%以上。

(2)停止室外建筑拆除、喷涂、粉刷、切割、护坡喷浆作业。

(3)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停止所有施工工地的土石方作业(包括停止土石方开挖、回填、场内倒运、掺拌石灰、混凝土剔凿等作业,停止建筑工程配套道路和管沟开挖作业)。

(4)未安装密闭装置的煤炭、建筑垃圾、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禁止上路行驶。

(5)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所有水泥粉磨站、渣土存放点全面停止生产、运行;全市混凝土搅拌站和砂浆搅拌站停止生产,严格落实封闭、苫盖等降尘措施,并增加洒水降尘频次。

(6)各区应取科学措施,根据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对辖区内主要道路适时调整湿法作业频次,降低湿法作业频次时应适当加大吸扫作业力度。

5.3.2 Ⅱ级响应措施

健康防护指引:

(1)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确需外出的,应当取防护措施。

(2)中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课程及活动。

(3)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防护宣传和就医指导。

建议性措施:

(1)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和绿色生活,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电动汽车等方式出行。

(2)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尽量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油漆、溶剂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3)加强公交运力保障。

强制性减排措施:

(1)对工业企业管控,各区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指导工业企业根据绩效分级指标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严禁取“一刀切”方式。工业企业应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要求,通过停止生产线或主要产排污环节(设备)、提高治污效率等方式,严格落实相应的应急减排措施,保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40%以上。

(2)停止室外建筑拆除、喷涂、粉刷、切割、护坡喷浆作业。

(3)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停止所有施工工地的土石方作业(包括停止土石方开挖、回填、场内倒运、掺拌石灰、混凝土剔凿等作业,停止建筑工程配套道路和管沟开挖作业)。

(4)未安装密闭装置的煤炭、建筑垃圾、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禁止上路行驶。

(5)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停止使用国家第二阶段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6)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所有水泥粉磨站、渣土存放点全面停止生产、运行;全市混凝土搅拌站和砂浆搅拌站停止生产,严格落实封闭、苫盖等降尘措施,并增加洒水降尘频次。

(7)各区应取科学措施,根据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对辖区内主要道路适时调整湿法作业频次,降低湿法作业频次时应适当加大吸扫作业力度。

(8)本市及外埠中型重型载货汽车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道路(高速公路除外)全天按车牌尾号单双号行驶(保证安全生产运行,运输民生保障物资或特殊需求产品,承担急救、抢险等任务,挂新能源牌照及本市未更换新能源牌照的新能源汽车除外)。本市及外埠中型重型载货汽车在外环线以内道路的日常车牌尾号限行措施暂停执行,其他限行措施继续执行。

(9)港口集疏运机动车进出港区全天按车牌尾号单双号行驶。(保证安全生产运行,运输民生保障物资或特殊需求产品,以及为外贸货物、进出境旅客提供港口集疏运服务的,挂新能源牌照及本市未更换新能源牌照的新能源汽车除外)。

(10)港口、物流(除民生保障类)等涉及大宗物料和产品运输(日常车辆进出量超过10辆次)的单位停止使用国家第四阶段及以下重型载货汽车(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等除外)。

5.3.3 Ⅰ级响应措施

健康防护指引:

(1)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确需外出的,应当取防护措施。

(2)中小学、幼儿园取弹性教学或停课等防护措施。

(3)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防护宣传和就医指导。

建议性措施:

(1)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和绿色生活,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电动汽车等方式出行。

(2)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尽量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油漆、溶剂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3)停止举办各类大型户外活动。

(4)加强公交运力保障。

强制性减排措施:

(1)对工业企业管控,各区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指导工业企业根据绩效分级指标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严禁取“一刀切”方式。工业企业应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要求,通过停止生产线或主要产排污环节(设备)、提高治污效率等方式,严格落实相应的应急减排措施,保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50%以上。

(2)停止室外建筑拆除、喷涂、粉刷、切割、护坡喷浆作业。

(3)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停止全市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与建设工程有关的生产活动(塔吊、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幕墙工程、地下施工等不产生大气污染的工序除外)。

(4)未安装密闭装置的煤炭、建筑垃圾、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禁止上路行驶。

(5)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停止使用国家第二阶段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6)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所有水泥粉磨站、渣土存放点全面停止生产、运行;全市混凝土搅拌站和砂浆搅拌站停止生产,严格落实封闭、苫盖等降尘措施,并增加洒水降尘频次。

(7)各区应取科学措施,根据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对辖区内主要道路适时调整湿法作业频次,降低湿法作业频次时应适当加大吸扫作业力度。

(8)本市及外埠机动车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道路(高速公路除外)全天按车牌尾号单双号行驶(保证安全生产运行,运输民生保障物资或特殊需求产品,承担急救、抢险等任务,挂新能源牌照及本市未更换新能源牌照的新能源汽车除外)。本市及外埠机动车在外环线以内道路的日常车牌尾号限行措施暂停执行,其他限行措施继续执行。

(9)港口集疏运机动车进出港区全天按车牌尾号单双号行驶(保证安全生产运行,运输民生保障物资或特殊需求产品,以及为外贸货物、进出境旅客提供港口集疏运服务的,挂新能源牌照及本市未更换新能源牌照的新能源汽车除外)。

(10)港口、物流(除民生保障类)等涉及大宗物料和产品运输(日常车辆进出量超过10辆次)的单位停止使用国家第四阶段及以下重型载货汽车(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等除外)。

5.4 响应措施的监督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对全市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加强抽查检查。自预警信息发布后24小时起,对各成员单位、各区人民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成员单位、各区人民要制定督查检查工作方案,督促本领域、本辖区具体应急措施的落实,并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每日17︰00前向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送响应落实情况。

5.5 响应终止

预警解除即响应终止,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区人民负责通知取响应措施的单位终止响应。

六、总结评估

响应终止后,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对响应过程和响应措施效果进行总结、评估。

七、监督管理

7.1 公众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册、刊物、宣传画等手段,及时广泛宣传重污染天气应急的各项法律、法规,积极向群众宣传重污染天气的健康防护常识和技能。

7.2 应急演练

适时组织应急演练。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应的应急保障预案和实施方案。

7.3 应急培训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培训,增强有关部门、各区人民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思想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

7.4 责任追究

市、区有关部门要加大应急响应期间的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重污染天气期间发现的应急响应措施未落实到位、企业违法排污等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

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问题导致应急响应措施未有效落实的,依据《天津市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和《天津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的追责程序进行追责。

八、附则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根据本预案制定本部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对涉及本部门监管单位的减排措施清单,要及时更新并组织落实;各区人民要根据本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实施方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源、扬尘源等减排措施清单,要及时更新并组织落实。

各成员单位、各区人民的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和保障实施方案应及时报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每年9月底、12月底将更新后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报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天津市人民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8〕65号)同时废止。

各部门职责

成都重污染天气**预警尾号限行时间

在成都日常开车出行的朋友们注意了,成都的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限行时间有所调整,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外出千万戴好口罩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确需外出尽量取防护措施,绿色出行更环保健康哦~

1、重污染天气**预警

12月11日,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消息,成都市将于2021年12月13日零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

根据12月11日省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自12月13日起,预测成都市PM2.5浓度大于115微克每立方米将持续

48小时及以上,且有短时出现重度污染的风险,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0

年修订)》规定,决定于2021年12月13日零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

2、尾号限行时间调整

根据成都市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12月13日零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的通知》要求,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0年修订)》和《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关于空气重污染期间实施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决定于2021年12月13日零时起,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临时交通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一、全天禁止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以及运输煤炭、砂石(砖)、水泥等易产生扬尘的运输车辆在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建成区道路上通行。

二、工作日6:00至22:00,禁止国Ⅲ(不含)以下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柴油车(特殊车辆除外)在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G4202)(不含)以内道路上行驶。

三、工作日6:00至22:00,在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不含)以内区域道路,实行汽车尾号限行,按照机动车号牌(含临时号牌)的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尾号限行。

星期一限行尾号“1”和“6”,

星期二限行尾号“2”和“7”,

星期三限行尾号“3”和“8”,

星期四限行尾号“4”和“9”,

星期五限行尾号“5”和“0”。

3、各项应急相应措施

一、四环路(成都绕城高速公路,不含)环线内区域,工作日的6:00至22:00时段:国Ⅲ(不含)以下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国Ⅲ(不含)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车禁止通行(特殊车辆除外),其他车辆(含临时号牌车辆)按机动车号牌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实行汽车尾号限行。

二、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建成区:建筑垃圾(含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市批准的重点工程[含绿色标杆工地]及应急抢险工程施工配套车辆除外)以及运输煤炭、砂石、袋装水泥等易产生扬尘的运输车辆全天24小时禁止通行。

三、全市范围内:禁止露天烧烤、燃放烟花爆竹。

四、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建成区:易产生扬尘的建材禁止露天敞开堆放和加工;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房屋建设、房屋修缮、大型商业建筑装修、外立面改造、道路画线、道路沥青铺设以及汽车维修(绿色钣喷维修企业除外)、广告等行业的喷涂,粉刷作业停工。除市批准的重点工程及应急抢险工程外,其他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包括开挖、回填、场内倒运)、建筑拆除、建筑工程配套道路和管沟开挖停止作业;施工现场国Ⅱ及以下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停用(新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五、一般人群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室外执勤、作业、活动等人员建议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教育部门协调幼儿园、中小学校取消户外活动;卫生部门协调医疗机构适当增设相关疾病门诊急诊,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

重污染天气一级响应措施

该天气一级响应措施以下几个方面:

1、公众行为调整:在重污染天气一级响应预警期间,老人、孩子、呼吸道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尽量少出门,学校也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2、企业应急减排: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企业应根据预警级别,取相应的应急减排措施。

3、应急管理:环保部提出在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的基础上,取强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减缓重污染程度,保护公众身体健康。

环境应急预案

环境应急预案

 引导语:环境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规范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增强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环境应急预案,欢迎阅读!

环境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健全突发环境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突发环境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和辐射污染。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事故所造成的辐射污染、海上溢油、船舶污染的应对工作按照其他相关应急预案规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等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

 突发环境应对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突发环境发生后,地方人民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5 分级

 按照严重程度,突发环境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环境分级标准见附件1。

 2 组织指挥体系

 2.1 国家层面组织指挥机构

 环境保护部负责重特大突发环境应对的指导协调和环境应急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根据突发环境的发展态势及影响,环境保护部或省级人民可报请院批准,或根据院领导同志指示,成立院工作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突发环境应对工作。必要时,成立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由院领导同志担任总指挥,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院办公厅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见附件2。

 2.2 地方层面组织指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应对工作,明确相应组织指挥机构。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应对工作,由各有关行政区域人民共同负责,或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地方人民负责。对需要国家层面协调处置的跨省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由有关省级人民向院提出请求,或由有关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环境保护部提出请求。

 地方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环境应对工作。

 2.3 现场指挥机构

 负责突发环境应急处置的人民根据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工作。参与现场处置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3.1 监测和风险分析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环境监测,并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的风险信息加强收集、分析和研判。安全监管、交通运输、公安、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卫生计生、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应当及时将可能导致突发环境的信息通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健全风险防控措施。当出现可能导致突发环境的情况时,要立即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2 预警

 3.2.1 预警分级

 对可以预警的突发环境,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依次用蓝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预警级别的具体划分标准,由环境保护部制定。

 3.2.2 预警信息发布

 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研判可能发生突发环境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提出预警信息发布建议,同时通报同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地方人民或其授权的相关部门,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当面告知等渠道或方式向本行政区域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相关地区。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将监测到的可能导致突发环境的有关信息,及时通报可能受影响地区的下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2.3 预警行动

 预警信息发布后,当地人民及其有关部门视情取以下措施:

 (1)分析研判。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2)防范处置。迅速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苗头。在涉险区域设置注意事项提示或危害警告标志,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告知公众避险和减轻危害的常识、需取的必要的健康防护措施。

 (3)应急准备。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并调集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发生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监管。

 (4)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相关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3.2.4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发布突发环境预警信息的地方人民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当判断不可能发生突发环境或者危险已经消除时,宣布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

 3.3 信息报告与通报

 突发环境发生后,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取应对措施,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突发环境的,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互联网信息监测、环境污染举报热线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突发环境的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突发环境发生情况。

 事发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突发环境信息报告或监测到相关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核实,对突发环境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报告,并通报同级其他相关部门。突发环境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发地人民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行政区域同级人民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接到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跨省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信息时,环境保护部要及时通报相关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以下突发环境信息,省级人民和环境保护部应当立即向院报告:

 (1)初判为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环境;

 (2)可能或已引发大规模群体件的突发环境;

 (3)可能造成国际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

 (4)境外因素导致或可能导致我境内突发环境;

 (5)省级人民和环境保护部认为有必要报告的其他突发环境。

 4 应急响应

 4.1 响应分级

 根据突发环境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等级。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分别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省级人民负责应对工作;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设区的市级人民负责应对工作;初判发生一般突发环境,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县级人民负责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发生在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或重要时段时,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损失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4.2 响应措施

 突发环境发生后,各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取以下措施。

 4.2.1 现场污染处置

 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要立即取关闭、停产、封堵、围挡、喷淋、转移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扩散。做好有毒有害物质和消防废水、废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当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明时,由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污染来源开展调查,查明涉事单位,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切断污染源。

 事发地人民应组织制订综合治污方案,用监测和模拟等手段追踪污染气体扩散途径和范围;取拦截、导流、疏浚等形式防止水体污染扩大;取隔离、吸附、打捞、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消毒、去污洗消、临时收贮、微生物消解、调水稀释、转移异地处置、临时改造污染处置工艺或临时建设污染处置工程等方法处置污染物。必要时,要求其他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排,减轻环境污染负荷。

 4.2.2 转移安置人员

 根据突发环境影响及事发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建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域和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方式和途径,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和可能受影响地区居民,确保生命安全。妥善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确保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和必要医疗条件。

 4.2.3 医学救援

 迅速组织当地医疗和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救治。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视情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支持事发地医学救援工作。做好受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

 4.2.4 应急监测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的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4.2.5 市场监管和调控

 密切关注受影响地区市场供应情况及公众反应,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造成的集体中毒等。

 4.2.6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通过授权发布、发新闻稿、接受记者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等方式,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发布突发环境和应对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内容包括原因、污染程度、影响范围、应对措施、需要公众配合取的措施、公众防范常识和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等。

 4.2.7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救灾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地方人民及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件,维护社会稳定。

 4.2.8 国际通报和援助

 如需向国际社会通报或请求国际援助时,环境保护部商外交部、商务部提出需要通报或请求援助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事项内容、时机等,按照有关规定由指定机构向国际社会发出通报或呼吁信息。

 4.3 国家层面应对工作

 4.3.1 部门工作组应对

 初判发生重大以上突发环境或情况特殊时,环境保护部立即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督促当地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监测、原因调查等工作,并根据需要协调有关方面提供队伍、物资、技术等支持。

 4.3.2 院工作组应对

 当需要院协调处置时,成立院工作组。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了解情况、影响、应急处置进展及当地需求等;

 (2)指导地方制订应急处置方案;

 (3)根据地方请求,组织协调相关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为应急处置提供支援和技术支持;

 (4)对跨省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应对工作进行协调;

 (5)指导开展原因调查及损害评估工作。

 4.3.3 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应对

 根据应对工作需要和院决策部署,成立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专家组进行会商,研究分析事态,部署应急处置工作;

 (2)根据需要赴事发现场或派出前方工作组赴事发现场协调开展应对工作;

 (3)研究决定地方人民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请求事项;

 (4)统一组织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5)视情向国际通报,必要时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通电话;

 (6)组织开展调查。

 4.4 响应终止

 当条件已经排除、污染物质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时,由启动响应的人民终止应急响应。

 5 后期工作

 5.1 损害评估

 突发环境应急响应终止后,要及时组织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结论作为调查处理、损害赔偿、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重建的依据。

 突发环境损害评估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制定。

 5.2 调查

 突发环境发生后,根据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可会同监察机关及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查明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防范措施和处理建议。

 5.3 善后处置

 事发地人民要及时组织制订补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和环境恢复等善后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保险机构要及时开展相关理赔工作。

 6 应急保障

 6.1 队伍保障

 国家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公安消防部队、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及其他相关方面应急救援队伍等力量,要积极参加突发环境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与救援、调查处理等工作任务。发挥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作用,为重特大突发环境应急处置方案制订、污染损害评估和调查处理工作提供决策建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要强化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应急专家队伍管理,提高突发环境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

 6.2 物资与资金保障

 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保障支援突发环境应急处置和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需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鼓励支持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当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动态管理。

 突发环境应急处置所需经费首先由责任单位承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对突发环境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6.3 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及其通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突发环境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期间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需要。交通运输部门要健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紧急运输保障体系,保障应急响应所需人员、物资、装备、器材等的运输。公安部门要加强应急交通管理,保障运送伤病员、应急救援人员、物资、装备、器材车辆的优先通行。

 6.4 技术保障

 支持突发环境应急处置和监测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依托环境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实现信息综合集成、分析处理、污染损害评估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7 附则

 7.1 预案管理

 预案实施后,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评估和修订。地方各级人民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或修订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7.2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7.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1.突发环境分级标准

 2.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

 8 预案调整

 与2005年印发实施的《国家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相比,新《预案》吸纳了近年来突发环境应对工作的有效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一是明确了突发环境的定义和预案的适用范围,对突发环境进行了界定,明确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和辐射污染。

 二是完善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要求,明确了国家、地方的组织指挥体系架构及其相应职责,并要求地方根据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将各部门在应对突发环境中的职责放在附件,通过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方式进行阐述。

 三是完善了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机制,细化了预警信息发布和预警行动措施,从预警分级、预警信息发布和预警行动和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四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信息获取、报告、通报等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四是完善了分级和分级响应机制,明确了各级响应的责任主体,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省级人民负责应对工作;发生较大突发环境,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市级人民负责应对工作;发生一般突发环境,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县级人民负责应对工作。

 五是完善了应急响应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层面的应对工作,分为环境保护部工作组、院工作组和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三个层级,细化了应对流程,并对具有共性的现场污染处置、应急监测等进行了系统描述,突出了环境污染处置特点。

 六是调整了分级标准,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辐射污染和社会影响几方面对分级具体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并从正文调整到附件,增加了正文的可读性。

 这次修订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实施的背景下,落实党中央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常态的要求,总结近年来突发环境应对工作实践经验,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完成的。

 新《预案》要求,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做好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地方各级人民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修订本区域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环境应急预案相关文章:

1. 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流程

2. 环境应急预案资料清单

3.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4. 安全应急预案

5. 停电应急预案

6. 汛期应急预案

7. 护理各项应急预案试题

8. 春秋游应急预案

9. 校车事故应急预案

10. 物业服务应急预案

;

邯郸市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应急措施

1

建议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等易感人群尽量留在室内;一般人群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幼儿园、中小学校停止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加强自我防护;医疗机构适当增加急诊、门诊医务人员数量。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广大人民群众要自觉减少驾驶机动车出行。

2

工业企业合理调控生产,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民生保障的前提下,钢铁、焦化和铸造用生铁企业按照调整后的级别和减排措施执行,其他行业企业按照《邯郸市2020-2021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工业源清单》橙色预警差异化减排措施执行到位。火电企业加大脱硫脱硝剂用量,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结合市大气办《关于实施不利气象条件强化管控措施的紧急通知》相关管控要求从严执行。

3

除应急抢险施工外,原则上,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建筑拆除、喷涂粉刷等作业。市对施工工地有相关管控要求的,结合预警通知要求从严执行。矿山、砂石料厂、石材厂、石板厂等停止露天作业。

4

疫情防控物资运输车辆开通绿色通道,正常运输;其他运输环节,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减少运力。禁止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汽车进行运输。除城市运行保障车辆和执行任务特种车辆外,原则上市主城区、县建成区内禁止重型和中型货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通行。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

5

全市域范围内,全时段禁止燃放任何种类的烟花爆竹和露天焚烧。

6

根据气温、湿度和天气情况,在常规作业基础上,对城市主要干道增加机扫、吸扫等清洁频次,但应避开早、晚城市交通高峰期。

各县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全面开展督导检查,促进各项措施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