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中国哪些城市经常被台风光顾?

2.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突袭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3.江阴保卫战的战斗过程

今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中国哪些城市经常被台风光顾?

8月8日大连天气预报_8月13大连天气

一般沿海城市是台风频频眷顾的地方,其中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台湾省,都属于台风经常光顾的地区。

一般台风频繁登陆的时间都是每年的七八月份,近几年的台风不知道是不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来势越来越凶猛,使沿海地带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但是对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来说,可能已经习惯了台风这种自然灾害,对于台风降临的应对方法已经熟练。再加上气象局也会在台风登陆之前就通知各省份,做好应对工作,所以台风所带来的损失其实也在可控范围内。

浙江省里面比较容易发生台风的城市有温州,台州,宁波,因为浙江算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大省份,而“玛利亚”这个台风今年首次登陆的地方就是浙江,一登陆就给浙江带来了不少的损失,比如温州经济损失多达6个亿。街道上面基本上已经被台风降临所伴随的暴雨淹没并且伴有17级的暴风。

其次就是福建省,其中的厦门,泉州,福州等地也是台风最喜爱的地区,但是今年的首次台风登陆并没有给闽南地区造成经济上的损伤,受到重创的反而是宁德和福州一带。可能是因为福建省经常受到台风的光临,所以台风还没有来,朋友圈里面就已经掀起了台风的段子,可能大家都希望在台风来临的时候,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而广东省算是中国被台风袭击最多的省份,虽然今年的台风还没有正面登陆广东,但广东也受到了局部降雨的影响。

其次就是跟福建隔着海岸相望的台湾省,也经常受到台风的迫害,台湾基本上复制了福建省的自然灾害,每一年的地震台风两个省份基本上都要互相影响,而台湾省中最受台风影响的地方就是花莲市,每次受灾都是花莲市首当其冲,常常被暴风雨洗涤,损失惨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突袭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可谓诡谲多变。上半年,不断下调的GDP预期增速似乎预示着“大萧条”即将重现;下半年,节节攀高的PMI指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经济复苏的丝丝暖意。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玉米市场也从2008年末的低迷中振奋起来,实现了一次“凤凰涅槃”。 今年,各地玉米现货价格涨幅不一,但从能够综合反映玉米市场基本走势的DCE(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指数上看。年初至今,玉米指数从1566元/吨的低谷一路攀升,一度超越1804元/吨的年内高点,涨幅高达238元/吨,涨势比较强劲。 纵观2009年玉米市场,我们可将其走势分成5个阶段进行剖析。 图1 DCE玉米指数的阶梯式上涨 第一阶段:政策利好支撑玉米上冲(年初-3月20日) 在金融危机加剧、产量创下新高以及下游需求不旺的多重打压下,玉米指数于2008年12月5日创下了1452元/吨的近两年最低位。彼时,国家果断于12月24日推出了第三批临储收购计划,收购量高达2000万吨。在政府托市收购的利好推动下,玉米价格开始触底回升。特别是在《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家于2月19日再次亮出“大手笔”,启动总量为1000万吨的第四批玉米临储收购。至此,从2008年末到2009年2月,国家共推出四批临储收购计划,总量高达4000万吨。 此次收购面向的是东北四省区,而这4个地区2008年的玉米总产量为6000万吨左右,即政府掌控了这些主产区市场上近70%的玉米。于是主产区的玉米价格迅速攀升,进而带动华北地区和广东等地玉米价格不断上扬。 进入3月份之后,随着收购进度的推进和市场粮源的减少,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加速,达到了阶段性高点。同期,DCE玉米指数也在3月末创下了1712元/吨的峰值。 第二阶段:需求不旺致使行情回落(3月21日-8月12日) 2009年4月初,世界银行发布经济报告,认为全球GDP将结束长达8年的强劲增长,预计今年会收缩1.7%。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3月份经济数据,其中CPI、M1、财政收入、发电量、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总额等10个指标均出现较大回落。国内外经济乌云密布,前景不甚乐观。 在危机笼罩之下,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等举步维艰,而前期的临储收购已经接近尾声,玉米的需求出现较大萎缩。 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一方面,玉米价格因前期的临储收购而出现较大上涨,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酒精等终端产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对于饲料企业来说,甲型H1N1流感从美洲爆发,迅速蔓延到我国,造成国内消费者出现“猪肉恐慌”,进而引发生猪价格由2月初的13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初的9.7元/公斤,跌幅超过25%。尽管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申明,甲型H1N1流感与猪并未存在必然联系,但在7月份之前,生猪价格一直低于10元,猪粮比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这就导致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较低,饲料企业经营颇为困难,饲料用玉米的需求量回升缓慢。 此间,曾于4月22日召开会议,提出“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随后国家又决定从6月1日开始将玉米淀粉和酒精出口退税率上调至5%,取消玉米出口的暂定关税,意图提振玉米市场。无奈全球玉米消费依旧疲软,国内玉米价格不但没有创出新高,反而进入了漫长的下跌通道。 第三阶段:干旱天气催生疯狂行情(8月13日-8月31日) 从8月13日到8月末,短短十几天时间,DCE玉米指数上涨近100元/吨。同期,广东蛇口等港口玉米价格飙升,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究根结底,正是玉米主产区的干旱天气,催生了这波涨势迅猛的行情。 起于8月初的这波旱情,波及了东三省和内蒙古等玉米和大豆主产区。严重的干旱,导致许多玉米主产地,特别是辽宁阜新、朝阳、辽阳和锦州等地出现了玉米绝收现象。从当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以及USDA的定期报告中可知,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玉米产量将会大幅下滑。 此间,用电量和PMI等经济指标预示国内经济开始触底回升,一些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开始恢复运营。在需求量增加和新作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开始加快玉米收购进度,助推现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同期玉米临储拍卖也得到市场积极的响应。 与此同时,各路资金借机入场炒作玉米期货,仅13日当天,玉米指数成交量便从前日的7万多手剧增到92万手。旱情点火,资金扇风,二者共同铸造了8月份的这次大涨。 第四阶段:理性回归行情波澜不惊(9月1日-11月9日) 疯狂过后,便要重归现实。在经历了十几天的狂飙之后,旱情的推动力逐步衰竭,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玉米的基本面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玉米总产量从1.16亿吨开始,逐年增多。2008年玉米总产量一举超过1.65亿吨,而总消费量为1.52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34.93%(四连增)。可见,我国玉米供给面并不紧张。虽然2009年8月份主产区遭受了干旱的袭击,但本年度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故总产量仍可维持在1.55亿吨左右。加上去年5309万吨的期末库存量,国内供给面仍较宽裕。面对这种现实,各路资金纷纷从前期的疯狂博弈中脱身而出,DCE玉米指数的成交量也从前期的100万手剧减到10万手左右。 此间,因上海、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逐步恢复开机,需求量较第一、二季度有所增加。为此,继7月21日启动临储玉米拍卖之后,国家于9月15日开始实施玉米跨省移库拍卖计划,以缓解南方各大主销区的燃眉之急。 10月份之前,因旱情对市场的影响仍存,且新作尚未上市,各个企业大多寄希望于国家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此间,玉米交易的成交率和成交均价都比较高。进入10月份之后,“双节”的需求热潮退去,东北和华北等地的玉米新作开始上市,市场普遍认为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的价格过高,于是,玉米的成交情况也节节下滑。 表1 10月份前后的玉米成交情况对比 第五阶段:冰雪灾害促使玉米冲高(11月10日-至今) 从11月初开始,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普降大雪。然而,过犹不及。因为降雪量过大,原本有利于缓解北方先前旱情的“瑞雪”,却演变成了“百年一遇”的雪灾。 期间,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情况。在8.67万亿的新增信贷和众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GDP增速回升到8.9%的高位,而CPI增速为-0.5%,转负为正指日可待。 经济的回暖和年关的来临,催发了玉米的消费热潮。然而,暴雪的突袭,致使玉米等农产品的流通出现停滞。南北地区玉米市场出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这边厢,主产区因外运困难,玉米出现积压,那边厢主销区因供给短缺,港口库存骤降。同时,USDA报告称,截至11月15日当周,美国玉米收割率仅为54%(去年同期为77%,五年均值为89%);而我国CPI的即将转正和近30%的M2增速,助推通胀预期愈演愈烈。 最终,在美国玉米收割延迟和我国通胀预期的推波助澜下,“百年一遇”的雪灾掀起了玉米价格的又一波上涨狂潮。 从现货市场上看,广东等主销区的玉米价格攀升较快。11月初,蛇口港东北产一等玉米售价在1880—1890元/吨左右,不到一个月,同类玉米价格便上涨近100元,一度突破2000元/吨的高位。广西和四川等地的玉米行情与此也颇为相似。 从国储交易上看,不论是临储玉米交易,还是跨省移库玉米交易,其成交均价和成交率都有很大提升。以华南粮食交易中心为例,国家分别在11月24日和12月1日通过其平台进行的跨省移库交易中,玉米的成交价格均有所上升,且成交率均达到100%! 从期货市场上看,自11月10日起,DCE玉米指数成交量突然放大到一个月来新高,持仓量也逐步攀升,稳定在30万手左右。截止12月3日,玉米指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1750元/吨迅速上涨到1804元/吨。 之后,随着雪灾的逐步退去,粮食流通渠道开始恢复。北方玉米得以快速运输到南方各地。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攻势头才有所减弱。 纵览2009年的玉米市场,有利于我们看清不同时期主宰玉米价格沉浮的关键因素,进而有助于我们布局2010年。展望来年的中国玉米市场,我们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仍然是玉米市场的主导力量。2009年玉米收储政策尘埃落定。我们分析发改委等部门先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09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可知此次收储政策有两大亮点:一是收储主体多元化。即允许中粮和华粮等加工企业与中储粮一起参与收购,并给予50-100元/吨的补贴;二是鼓励主销区企业到东北采购玉米,并给予70元/吨的补贴。为了稳定国内玉米市场和提高加工企业开工率,2010年国家或许将继续实施这些政策。不过,由于收购价格和补贴力度等细则都由政府决定,政府掌控玉米市场话语权的主基调不会改变。 第二,内外盘联动性不断增强。将DCE玉米指数与CBOT玉米指数相叠加,我们发现,除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外,国内外玉米价格的走势呈现出亦步亦趋的态势。这或许为我们观察国内玉米价格走势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第三,主销区库存过少的弊端仍会出现。我国主销区与主产区相隔较远,一旦流通出现阻塞,主产区的“远水”便解不了主销区的“近渴”。特别是在冰雪灾害期间,主销区玉米价格往往因供给短缺而出现暴涨,继而带动整个玉米市场价格大涨。造成企业采购成本陡增,农民惜售情绪增强,不利于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来年若能适当增加主销区的玉米储备规模,这种现象或许会大幅减少。 第四,期货价格的指导性逐步增强。近两年,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众多玉米现货企业开始关注或者参与期货交易。使得DCE玉米指数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其走势也成为了市场的主要“方向标”。 第五,玉米价格的季节性上涨越发明显。每年8月-9月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又是主产区干旱等灾害频发的阶段。分析近5年的玉米价格走势,我们发现,投机资金往往借机大肆炒作,引发一波上涨行情。2010年8月到9月若旱情重现,则玉米价格仍可能出现类似大涨。 影响2010年玉米市场走势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恢复情况、产量与进出口政策、USDA的定期报告、CFTC的基金净多单、原油价格的升降、玉米主产区的天气情况以及政府的临储拍卖等。但总体上看,包括玉米在内的商品市场走势和经济状况是相依相随的。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急剧下滑,玉米价格连连下跌;2009年,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玉米市场也从阴霾中走向晴朗。 诚然,站在现在回顾过去,一览无遗,而站在现在眺望未来,扑朔迷离。不过,在经济前景逐步好转的2010年,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强和美元萎靡的持续,无疑给玉米价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江阴保卫战的战斗过程

7月19日,日军空袭江阴县,在江阴东南乡学社掷弹一枚,揭开江阴战役序幕。

上海开战之后,日军高度重视江阴要塞。其战史指出:“战争开始后中国将海军将主力置于江阴要塞掩护之下,不仅阻碍南京方面的空中作战,且以靠巡洋舰平海、宁海威胁我军沿长江下游行动的大舰艇,因此第3舰队司令部认为无论是出自空中作战或封锁作战,均需将其歼灭”。长川司令长官准备使用整个第2联合航空队扫平江阴地区的要塞与海军舰队。第2联合航空队的作战计画是先以舰载机进行压制,并以一部分舰载攻击机牵制炮台,再以主力全力进攻平海舰与宁海舰。但因为兵力不足,这个计画只好减半执行。依日军“武士道”的习惯,如果没有江阴封锁线,其海军有极大可能又会试图在长江中横冲直撞,直趋下关。封锁线正好在沪战开始当天凌晨完成,算是暂时打消了日本海军的妄念。虽然中国海军的战术发挥与兵力并不甚佳,但是整个海军的主力舰队都在江阴布防,这也使得长川有所忌惮。发展航空兵多年的日本海军,很自然地将突破封锁线的任务,交给了航空兵。 在芦沟桥事变发生时,陈绍宽部长正在英国参加英王加冕。事变发生之后陈部长急忙回国,主持国民党海军抗战事宜。陈部长所主持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封江。

1937年8月11日,海军部派甘露测量舰,皦日测量舰,青天测量舰及炮艇绥宁舰,威宁舰破坏江阴周遭由西周,浒浦口,铁黄沙,西港道,狼山,通州沙,青天礁,刘海沙到长福沙,龙潭港,福姜沙一带的灯标,灯桩,灯灯,测量标杆。各舰由江阴下洊江面开始,在两日内完成了航标的破除作业。

在此同时,海军第1舰队与第2舰队主力已经奉命向江阴集结,49艘军舰进入长江待命(注9)。8月12日,两个舰队主力在江阴江面集合完毕,这次甲午战争之后海军的第一次对外大型动员,令全体海军将士激动不已!

海军舰队的主力原本集中在湖口与下关,在湖口的第1舰队由陈季良司令率领,灭灯疾行了十个小时赶到江阴.全体官兵皆怀高亢斗志,愿与日寇决一死战。但是当舰队在江阴江面集中完毕之后,满怀热血等待着”中国深望每人能尽其至责”旗令的官兵们,愕然发现他们将目睹中国海军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自沉。

海军部又请行政院训令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各省政府紧急征用民用小船、盐船185艘,满载石子沉入封锁线的空隙中。这些民船一共使用了30.94万立方英尺石子,合65020担。 如果加上1937年9月25日自沉(海战后)的“海容”、“海圻”、“海筹”、“海琛”舰四艘巡洋舰,在江阴的沉船封江作业之中一共自沉老旧军舰与商轮43艘,合计吨位63800余吨。

因忌惮于江阴要塞的强大火力和敷设水雷能力(实际并未实施),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否决了直接进攻江阴的建议,转而出动第2联合航空队(辖陆基第2航空战队之第12、第13航空队)和海基的第2航空战队“加贺”号航母执行此次任务。具体的作战安排是先以舰载机进行压制,并以一部分舰载攻击机牵制炮台,再以主力全力进攻“平海”舰与“宁海”舰。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在旗舰“平海”的会议室中,每隔一小时就从无线电中传来前线战报。几乎所有的军官都聚集在这里,时而忧心忡忡,时而为陆、空军的英勇战绩感奋,同时也预感到,在江阴江面将要爆发的战事绝不会逊色于淞沪战场。10时,海军司令部命令各舰进入一级战备,舰炮脱去炮衣,随时准备对空射击。 位于江阴的海军电雷学校,有“海上黄埔军校”之称。学校所属的三支鱼雷快艇大队,曾从英德两国进口了15艘鱼雷艇,分别编组成为“岳飞”“史可法”“文天祥”中队。

8月14日晚,在江阴电雷学校鱼雷快艇大队副大队长安其邦的率领下,2艘史字号快艇由内河伪装渔船潜伏上海,15日清晨抵达黄埔江之龙华。16日上午,由海军学校教育长兼江阴江防司令欧阳格亲自带人,在外滩一带侦察敌舰队情况,部署了攻击出云舰的方案。考虑到需要隐蔽出击,决定由“史102号”快艇单独担任主攻,“史171号”快艇担任接应。“史102”艇在敌舰400米开外发起攻击,“轰”一声巨响,一枚鱼雷带着浓烟击中了出云舰边上的一艘趸船,当即沉没。转瞬间,第二枚鱼雷又击出,这次击中了出云舰的尾部,但因鱼雷威力不大,出云舰尽管尾部受创,仍不能置其于死命。

中国空军也于8月14到8月16日连续3天对日军旗舰出云号装甲巡洋舰进行轰炸,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这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以来,日本海军舰队首次遭到中国的攻击”。 1937年8月16日江阴海战拉开序幕。7架日机贴着江面向江阴飞来,侦察我军部署。舰上水兵发炮进攻,日机不敢低飞,在高空掷下两枚炸弹后逃走。炸弹均落江中,未造成破坏。

1937年8月19日上午7时30分,日军从“加贺”号航母起飞的12架舰载机飞抵江阴要塞上空。中国军舰与要塞两岸对空火力齐发,织成密集的火网,12架飞机仓皇逃离。

从16日到20日,敌机或进行侦察,或投石问路,均未发生实质性战斗。

1937年8月20日上午8时,日军侦察机一架突入舰队上空侦察,遭“平海”舰射击,急忙逸去。8时半,炮台发出紧急警报,瞭望兵报告:敌机7架在下游高空出现。少顷,敌机群便飞临要塞上空,但再度被防空火力击散。见中国炮台有所准备,敌机知道难以得逞,随即向下游方向飞去。只有几架飞机投下炸弹,其中1枚炸弹投在距“宁海”舰约1000公尺的江面,激起巨大的水柱。

13日至20日,江阴要塞虽然空袭警报不断,但或是中国空军飞机造成的虚惊,或是敌机投石问路,均未发生实质性的战斗。

1937年8月21日,中国海军流下了在抗战中的第一滴血: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修理的“永健”号护卫舰(舰长:邓则勋中校)遭日机轰炸沉没。 沉船封江后,中华民国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中将率领海军主力“宁海”、“平海”、“逸仙”、“应瑞”、“海圻”、“海容”、“海琛”、“海筹”8艘巡洋舰在沉船封锁线后方布防,第2舰队的小型舰艇则部署其后。中国方面希望通过这种“堡垒”战术发挥巡洋舰主炮的远程打击能力,因而大型舰艇集体下锚,几近固定不动的水上炮台。

双方真正的接触发生在1937年8月22日。 上海开战前,日本海军已经将江阴要塞的布防情况弄得一清二楚,并制定了具体的攻击方案,决定于22日对江阴水面的中国海军进行突袭,但都被我海军击退。

1937年8月24日起,日军第三舰队宣布对长江以南的中国沿海实施第1次交通封锁。

8月26日,负责长江上游警戒及破交的日军十一战队的军舰第一次沿江上溯,驶近江阴要塞,并向中国军舰攻击,似乎形势正在向中国海军高层预料的舰队决战发展。

1937年9月19日,规模更大的战斗开始。这一天,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下令所属第2联合航空队(1937年9月10日刚刚从大连转场到新落成的上海公大机场)对南京市区进行“无差别级”轰炸。上午8时15分,警报声大作,江阴要塞瞭望台报告:大批敌机正自下游向江阴飞来!海军各舰炮手均各就各位。几分钟后,只见一个由33架敌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在3000米高度向西南飞去。这天正是著名的“9·19空战”日,敌机被我空军第四大队击落4架,击伤1架。中国空军后来的传奇人物刘粹刚自此一战成名。 9时20分左右,警报声又起,海军见1小时前西飞的敌机群正杂乱无章错落地返航,料定必是被我空军击败,便以排炮“欢送”。敌机惊魂未定,无心恋战,未发一枪,未掷一弹,均高速向东逃窜。下午2时30分,又传来警报声,见敌机28架,又在南京被中国空军击溃。这次,该机群未敢沿江飞行,绕开中国高火有效射程返航。

据日本海军作战档案记载,1937年8月底,第三舰队就已经根据多次侦察所得的情报,制定出了进攻江阴要塞的作战方案:决定在1937年9月20日前,主要是以袭扰为手段,给海军造成精神压力,使其长期处于紧张中;自1937年9月20日起,要使用优势的空军力量(“加贺”号和第2联合航空队)围歼江阴水面的中国海军,务必一鼓荡平。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摧毁“平海”、“宁海”这两艘中国海军最大的轻巡洋舰,从历史上抹掉中华民国海军!

1937年9月20日上午7时13分,瞭望哨报告:下游发现敌机!海军各舰列阵以待。7时16分,敌机两架飞至中国舰队上空盘旋,各舰开炮猛击,敌机即爬升高度,隐入云层,又不时俯冲下来扫射投弹。双方相持30分钟后,敌机投弹5枚,落在“宁海”和“平海”两舰之间水面,随即向东返航。

1937年9月21日,天候阴雨,不适合空袭,日第3舰队中止了当天的攻击计划。 1937年9月下旬,日本海军增派舰只70多艘、飞机300多架和战斗人员10万人,力图打通江阴防线。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1937年9月22日和23日,日海军轮番轰炸中国海军及岸上阵地,旗舰平海号遭到80架以上飞机的轰炸,平海号的姊妹舰宁海号也遭到至少70架次飞机的轰炸。

1937年9月22日,天气阴沉无风,江阴战役中最残酷的部分揭开了序幕。从加贺号航母上飞来的舰载机对我军舰艇不断进行空袭。从早上8时至下午5时,中国集结在江阴水面的诸舰和岸边炮台的官兵作战达9小时,“宁海”军舰消耗高弹400余发,机枪弹8000多发;“平海”军舰消耗高弹265发,机枪弹4000余发。敌机的空袭未造成太大损失,仅“平海”舰阵亡5人,伤23人。 当晚,陈季良司令召开各舰舰长会议,下令“平海”绝不能因为避开日机重点轰炸而降下桅顶的司令旗,各舰也不得为了机动,向上游驶去。 1937年9月23日,决战爆发。日军在9月 23日以上百架架飞机围攻中国“宁海”、“平海”两舰并将其击伤、击沉后,两日后又开始向中国海军的其他舰只实施攻击。

“宁”、“平”两舰被炸后,舰队旗舰改由吨位稍小的 “逸仙”舰担任,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移至该舰指挥。该舰正泊于江阴与上游的目鱼沙之间。日军第12航空队6架92舰攻及3架舰战突然而至,对这艘新的旗舰实施猛烈轰炸;不久另一架海基的94舰爆也加入了攻击行列。“逸仙”舰在江面上慢速机动,沉着应战。击落敌机两架,其余敌机吃惊不小,立即返航了。

这时,该舰已经被击中多处,机舱的左旋转轴机柱被震断,电机、自动制气门全毁,舵舱与行李舱中大量进水,军舰很快向左倾斜,组织堵漏收效甚微,不得不将舰驶往江边搁浅,以保存舰体。但以后几日,日轰炸机又不断对其实施攻击,终于使舰体倾倒,沉没在江中。

在25日的防空战斗中,“逸仙”舰共阵亡14人,8人负伤;击落敌机两架。

在“逸仙”舰被敌机攻击时,海军指挥部派“建康”等舰驰援,救护沉舰官兵;同时命令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率“楚有”舰前往江阴接防(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将军在“逸仙”舰上指挥防空作战时摔倒负伤,已被陈绍宽总司令调回南京)。

“建康”号驱逐舰驶往江阴途中在龙梢港停靠时,突遭12架敌机空袭。该舰以猛烈火力对空拦阻,但因为只有机枪数挺,仍不足以阻止敌机的攻击。分成前后两个机群的敌机使该舰中近失弹8颗,舰体严重受损。舰长齐粹英、副长严又彬、航海长孟维洸在舰桥指挥作战时,被落在舰旁的炸弹炸成重伤。舰上其他官兵阵亡9人,受伤27人。“建康”舰军舰因多处进水,无法塞堵,遂逐渐倾斜下沉。

第二舰队旗舰“楚有”号到达江阴江面以后,两日连遭大批敌机攻击,因寡不敌众,被击中机舱、舵轮、舱,并伤亡官兵18人。该舰只有40毫米高炮 1门与机枪1挺,只得一面抵抗,一面顽强向江阴水面开进。驶至六圩港附近时,又遇一批敌机前来轰炸,下沉,伤列兵2人。舰队司令部只得移往江防总部办公。

在空袭中失去大多数主力军舰以后,陈绍宽总司令明白:中国海军舰队已不可能再有与日军舰队进行决战的机会了。“九·二三”之战之后残余的主力舰只,多半缺乏防空武器;特别是长期为海军一级舰的“四海” (“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巡洋舰。这四艘巡洋舰参与了清末民初几乎所有重大政治事件,在甲午以来漫长的海军史上一直是中国海军的象征。然而在主力舰队毁沉后,这批旧型舰因为防空火力贫弱,且吃水过深,不适用于内河作战,已经成为海军的累赘。江阴封江前期,“海容”与“海筹”舰尚部署在江阴与镇江之间的江面作为第二线,“海圻”与“海琛”舰则驻泊在南京。9月25日,陈绍宽部长在亲自巡视了搁浅的“平海”舰之后决心放弃这批老舰,并将舰上枪炮拆卸装配到岸上。只有“海圻”舰的2门203毫米主炮,因为仅存炮弹1枚,利用价值不大,遂被放弃。

9月25日夜,这四艘名舰进行了最后一次航行。在封锁线后方集结完成之后,四艘军舰战舰在凄凉的汽笛声中打开海底门,静静地沉入长江。

此后,敌机继续在江阴一带不断进行空袭。“青天”、 “湖鹏”、“湖鹰”、“江宁”各舰也先后被敌机炸毁于龙梢港、鳗鱼沙(阵亡下士张依发)、鲥鱼港、炮子洲等处。“绥宁”炮艇于10 月13日在十二圩防地被炸成重伤,失去战斗力,列兵郑新民阵亡,伤10人。

在长江下游未被击沉的我第2舰队各舰则放弃了等待继续挨炸的命运,转而将3英寸以上主炮全部卸下,以驳船运往下关;各舰的正副枪炮官与枪炮兵也前往南京集合,组成了太湖炮队,参与保卫首都。而失去火力防护的军舰则先后在日机的攻击下毁灭。

“应瑞”舰在9 月25日晨6时开往江阴堵塞线,协助“海圻”与“海琛”自沉作业。9时半,“应瑞”舰正装载由两舰撤退的作业官兵返回南京,途中遭到日机两次轰炸。下午4 时,又有9架日机编队发现该舰,其中两机折回,向“应瑞”舰投掷炸弹两枚,落在军舰右舷水中,使“应瑞”舰全舰剧烈震动,车轴舱漏水,身负重伤。“应瑞” 舰于当晚抵达南京。该舰到采石矶拆卸武装;但进度缓慢,一直到23日仍有主炮正在拆卸。7架日机向“应瑞”舰俯冲轰炸。该舰官兵因前次战役受日机之辱,气愤万分,遂纷纷操枪操炮抵抗,结果仍被敌机连中。左侧前段煤舱先中一弹,前望台右侧渣油柜也被引燃起火。继之锚链、舵轮、电机与总保险丝均被震断,军舰右前方开始浸水。敌机继续轰炸不去,前望台左侧与右前段又各中一弹,总水管炸裂,火势延烧到前药弹舱。军舰开始向右倾斜。下午5时半,“应瑞”舰沉没。此役“应瑞”舰共阵亡17人,5人不治殉国,其余57人受伤。舰上官兵由“甘露”测量舰救起送往南京。

至此,中国海军赖以存在的数艘主力舰“宁海”、“平海”、“逸仙”、“楚有”、“建康”、“应瑞”已悉数被敌击沉。

本次战役先后击落敌机20余架,击沉敌舰2艘,击伤10余艘(包括日本侵华海军旗舰“出云号”装甲巡洋舰)。

亲临要塞观战的法尔肯豪森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所见到的最激烈的海空战。”

1937年10月,日本海军战报: “经我军两个月来的英勇作战,于淞沪圣战前撤往江阴,并于彼处集结的海军,被击沉击伤共25艘,伤其兵员数千人。目前,这支军队已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