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夜场兼职_匈奴怎么适应漠北天气
1.在我国古代,漠北之战为什么打得匈奴不敢再回来?
2.匈奴是从哪里来的呢?
3.漠北之战为什么打得匈奴不敢再回来?
4.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5.漠北之战,匈奴的边境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6.古代漠北强悍的匈奴,为何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
7.漠北之战是如何爆发的?
匈奴在罗马被称为Huni或Huna,他们最早大概于西元前10世纪前后就生活到了欧亚大陆的东北大草原上,并在那时候就为远古的中国人所得知。这群人是匈奴民族的直接祖先,并在日后分化成了亚欧平原上的两大种族,突厥和蒙古种族。
前9到8世纪,当时的周人称为“严狁”的胡人,被认为就是最早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匈奴人。当时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春秋时,被称为“北戎”的匈奴部落,开始对燕晋等边境国家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赵武灵王(大约在前320-295在位)为了对付北方胡人,,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胡服骑射),并一举降服了山西大同地区和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胡人部落,从此这两个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被中国人牢牢掌握至今。
战国时代,为了防御匈奴人,赵国及其邻近诸国包括秦,魏,燕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根据《史记》记载,大约在西元前三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完成统一的差不多同一时代,匈奴似乎也成为了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并产生了自己的文字,其文字中可以明显发现和后世的蒙古和突厥词根的被继承关系。
统一的匈奴疆域广大,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这个游牧民族,所有的人员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所以他们的每一个游牧民,都是军人,而他们的行进方向,始终习惯性地朝南,于是,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
匈奴人非常凶悍,据史记记载,他们的战术往往是,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会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埋伏起来,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直到中国军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汉代中匈奴埋伏而遭屠杀的中国军人的数量惊人。加上匈奴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相当先进,匈奴军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劲敌。
西元前西元前214年秦蒙恬把匈奴再次赶出了鄂尔多斯黄河河套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头曼单于打败了甘肃的大月氏人。
头曼之子、继承者冒顿在约前209年打败了满洲边境上的另一支蛮族东胡,冒顿利用秦汉鼎革之际中国的楚汉内战于西元前201年入侵中国山西省,围其首府太原。汉高祖奔赴太原,驱赶匈奴,然而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即今山西边境的大同地区。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汉高祖给予匈奴优惠。把一位中国公主或者是宫女嫁给单于为妻。这是匈奴对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大约在西元前177或176年,冒顿彻底征服了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在结束了大月氏人的威胁后,把大月氏人驱逐出甘肃,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大月氏人西迁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结束了希腊在阿富汗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该王国是由亚历山大的希腊王公继承者所建立的)。大约在在西元前140-130年间,游牧部落实际上已经从希腊国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建立了大夏国。而大夏国不久就臣服于大月氏人在“妫水”以北(即今阿姆河以北,和锡尔河之间)建立的大月氏国。并在前126年左右被大月氏吞并。在西元1世纪左右,大月氏人统一了各部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贵霜王朝。其疆域从阿富汗扩张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事件是西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访问了大月氏。
言归正传,继续讲匈奴。
西元前167年,匈奴老上单于进入陕西,直至彭阳(都城长安以西),放火烧了这里的一座皇宫。
西元前158年,他们返回渭河以北,直接威胁着长安。
西元前142年,他们进攻山西北部大同附近雁门方向的长城。
在西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中国边境各处都遭受着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后,立刻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匈奴赶回漠北去(所谓漠北,一般就是指匈奴的原住地(杭爱山,鄂尔浑河,克鲁伦河一线以北地区)。于是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一同对付匈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历时20年,遍历西域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诸国,虽然未能说服西域国家对匈奴用兵,但对中国和中亚的联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西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持续用兵。
西元前129年,大将卫青从山西北部地区出发,穿过戈壁,远征至翁金河畔的龙庭,把匈奴赶跑。
西元前127年,中国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之间、地处黄河岸边的朔方进行了屯军,以保卫河套。
西元前124年,匈奴侵入朔方边境,卫青把他们赶跑。
西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把匈奴从原大月氏人和乌孙人占领的、离今凉州、甘州和瓜州不远的甘肃部分地区赶走。并完成了占领。
西元前119年,汉朝大军对匈奴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卫青和霍去病——前者从山西北部的库库河屯地区出发,后者从北京西北、今宣化附近的上谷出发——横穿戈壁,深入匈奴帝国的中心。她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伊稚斜单于,迫使匈奴人溃逃,卫青消灭或俘虏2万人。(这个数字可能要占当时匈奴总人口的5%)。霍去病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远征,深入漠北2000里,一直到达鄂尔浑河上游。他俘虏匈奴头目80余人。霍去病回国后不久,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武将之一,于西元前117年去世。
此次战役,让匈奴在整个西汉时期再也没有对长城脚下和漠南地区产生过威胁,这次作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北方蛮族最成功的一次反击作战。汉武帝于是在前127-111年间,着手在甘肃建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四个军郡,从此,从兰州到玉门关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并永归中国所有。
以后西汉和匈奴的争夺基本上围绕这对西域的宗主权展开,汉宣帝时,前67年,大将郑吉降服吐鲁番,前65年,另一位大将军冯奉世收服叶儿羌,西元前60年,郑吉正式占领吐鲁番,从此西汉对塔里木盆地建立了绝对的控制权。
西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战,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互相争位,前51年,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在西汉军队帮助下,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
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然而这支不愿归顺中国的匈奴人依然没有逃脱中国的功击。西元前36年,西域校尉陈汤在一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楚河畔,袭杀了郅支。西匈奴迅速瓦解,并向西逃循。
这支向西迁徙的匈奴人,由于缺乏和其他文明势力的接触,所以在以后的400年间,就此不为人所记录,直到西元4世纪末,他们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入侵欧洲时,这些匈奴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巴拉米尔和阿提拉才再次让世人震惊。
再说说东匈奴。
由于西汉对于东匈奴的绝对优势,东匈奴非但无法对中国北方边境形成威胁,而且也无力与西汉争夺西域的控制。
可是当新汉更迭时,中国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匈奴乘机夺取了对吐鲁番和西域的控制。
可是匈奴的运气始终不太好,中国迅速从混乱中恢复过来,东汉政权的迅速稳定和强盛,对匈奴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西元48年,东匈奴发生分裂,南方的8个匈奴部落在首领的率领下起来反对蒲奴单于,并归附中国。光武帝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内蒙古,在戈壁南部边境,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上。建立起了南匈奴国,南匈奴其实是东汉的保护领地,听命于东汉的边疆大员,对东汉已经没有威胁。
而北匈奴则继续与东汉为敌。这时东汉政府开始扶持辽东的鲜卑部落,让他们来对付北匈奴,从此鲜卑人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东汉从西元73年开始,开始了对北匈奴的全面出击,在西域,车骑将军窦宪的部将班超和耿恭,利用极少量的军队,纵横千里,深入虎穴,破于阗,取喀什,灭库车,平车师,并不断打退了由匈奴策动的西域诸国的多次叛乱,十年间让东汉帝国在西域重新获得了绝对控制权。班超和耿恭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特种作战英雄。
而窦宪率领的东汉主力部队,则于西元89年,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又向北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余里,匈奴降者八十余部,命班固作铭记汉威德,刻石于燕然山(今杭爱山)而还。
西元91年,中国将军耿夔使匈奴再次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他进军至外蒙古,很可能达到鄂尔浑河,在金微山,俘虏了单干的母亲及其家庭的全体成员,立单于的弟弟於除踺为继承人。
93年,当於除踺反叛中国时,中国派遣一支来自满洲边境的鲜卑人对付他,他们打败并杀死新单于,北匈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并逐渐消亡,最终在西元2世纪年,完全被鲜卑人所降服。其作为一个民族和部落的历史基本结束。北匈奴败亡后,鲜卑各部占据了原来匈奴帝国的土地,但他们对中国远不能形成威胁,直到4世纪的民族大迁徙。
让我们回到另一支匈奴人的命运,他们就是内附的南匈奴。
南匈奴作为东汉的臣属,除了在西元144年有过规模不大的叛乱,基本和东汉相安无事。但到了汉末,由于鲜卑人的进一步崛起,南匈奴不得不逃离内蒙草原,进一步内附,南下迁徙到了河套以内。甚至进入了长城以内定居,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在官渡之战(202年)前后,山西腹地平阳居住下来,改姓刘。(大概是想跟了远祖的汉公主的姓吧)。并逐渐强大起来。
304年,在太原的匈奴首领刘渊,从西晋获得了五部落单于的称号,308年,他率领5万匈奴军,借口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在太原称帝,是为前赵。
311年刘渊子刘聪占领晋都洛阳,火烧帝国宫殿,俘获晋怀帝,然后向长安逼近,在长安屠杀了一半居民(312年)。匈奴人凶残的一面在蛰伏200年后,再次爆发。
被俘的普怀帝被送往刘聪驻地平阳,强迫他作为刘聪的斟酒侍者,直到313年被杀。
316年刘聪卷土重来,又包围了长安城,迫使晋愍帝投降。西晋灭,这位匈奴皇帝又一次地在平阳接见了被俘虏的中国皇帝,迫使他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后,于318年把他处死。
可是昙花一现的匈奴政权在329年被羯族后赵所灭。
但南匈奴部落依然存在,直到西元350年,后赵大将汉人冉闵立国,大肆屠杀胡人,见到高鼻深目的格杀无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主要是匈奴人和羯族,以及部分鲜卑和氐、羌、巴氐人),残存的匈奴人几乎被灭族。从此,匈奴人在亚洲的历史和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结束了。
匈奴人的历史还没有完,而它的终结篇,却如同超新星爆发,眩目而残酷。
在亚洲的匈奴人被基本消灭后,还没来得及被世人遗忘。西元375年,一支更为强悍的匈奴人突然出现在顿河的左岸,从此走上了让欧洲震惊的征服之旅。
这支匈奴人的来源,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猜测是西元前36年被西汉征服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后代,至于他们这400年间的历史,由于他们没有和任何一个当时的文明势力所接触而记录,所以已不可考。
匈奴人一进入欧洲,没有受到过欧亚平原的蛮族冲击的欧洲文明国家和半文明国家对他们几乎是束手无策。
西元375年,匈奴征服了顿河至捷列克河之间的阿兰人。幸存的阿兰人辗转流离到了高卢南部,成为了现代加泰罗尼亚人的祖先。
西元376年,匈奴打败了当时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王国,使大多数东哥特人臣服。残存的东哥特部落,进入了巴尔干。
同年,西哥特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入侵,被迫放弃在中欧平原的土地,度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
由于东西哥特人的离去,匈奴人到405年左右,已经完全占据了乌拉尔山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广大草原,并开始进攻欧洲。
406年,他们经喀尔巴阡山豁口占据了匈牙利平原,他们由此扩张到多瑙河右岸,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邻国。
在随后的30年间,虽然匈奴帝国对罗马帝国的巨大财富充满渴望,但由于忙于自身内部的权利混战,所以基本上两大帝国的边境依然保持平静。
直到435年,阿提拉杀兄即位后,阿提拉统一了匈奴全境,恐怖的“上帝之鞭”开始了挥舞了。
441年,阿提拉东罗马宣战,他度过多瑙河,横穿今天塞尔维亚和保加力亚,然后劫掠了色雷斯,东罗马帝国强悍的重步兵方阵,在阿提拉的骑兵箭手冲击下,几乎不堪一击,(阿提拉的进攻基本上淘汰了罗马步兵方阵的作战方式)历时7年的不断进攻,让整个东罗马帝国几乎崩溃。448年,无力再战的东罗马帝国,隔地求和,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阿提拉,这块土地,包括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全部,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的大部。除此之外,东罗马还承诺了高额的岁贡,并允许了阿提拉在希腊北部的劫掠。
451年,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和联姻要求遭到拒绝后,阿提拉开始进攻西罗马帝国。阿提拉统领惊人的五十万大军进入高卢,1月度过莱茵河,4月,阿提拉火烧梅斯,接着围困奥尔良。7月,由于阿提拉担心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主动撤退。
452年春阿提拉入侵意大利,攻克并焚毁了阿奎莱亚。他还占领了米兰和帕维亚,进行了恐怖的大屠杀,并开始向罗马进军,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从罗马逃走,7月,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阿提拉于是撤退。
阿提拉的恐怖征服在453年他离奇身亡后,突然终止。
阿提拉的匈奴帝国,在他死后如同潮水一样退却了。归顺的东哥特人在后方立刻反叛,并在454年杀了他的长子。他的另外几个儿子,有的率部退到了黑海沿岸,有的归附了西罗马帝国,还有的继续向东罗马帝国进攻,468年,阿提拉的儿子顿吉兹奇在多瑙河下游被东罗马帝国击败,其本人兵败被杀,头颅被拿到了君士坦丁堡示众。
最后,就是那些残留在黑海北岸的匈奴人部落了。他们分为了在亚速海西北和顿河河口的两个部落,由于东罗马帝国的挑拨,两支部落不久成为敌人。自相残杀了几十年,其中还有进攻君士坦丁堡的举动,但被击败。两支匈奴部落,在内战中日趋式微,最后在6世纪来自俄罗斯平原的阿瓦尔人的征服中消亡。我们所知道的匈奴的最后一点踪影是,那支在亚速海的匈奴人,最后和当地人融合通婚后,形成了另一支游牧民族保尔加人,他们在阿瓦尔人的征服中,逃离了南俄平原,进入了巴尔干,是保加利亚民族的先祖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神奇的匈奴民族,就此消亡了,这个民族给历史留下的最难忘的记忆是,他们居然可以纵横万里,对当时世界上的三大文明巅峰,汉,波斯,罗马,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巨大文明的笼罩下,依然不改其民族本色,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感叹。只可惜,匈奴人有点生不逢时,他们面临的对手,尤其是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朝气蓬勃的帝国,以匈奴的实力,是完全无法抗衡的,其失败毕竟还是有点悲剧色彩的。
在我国古代,漠北之战为什么打得匈奴不敢再回来?
在古代曾经有一个群体非常的有名,那就是匈奴,在秦末汉初的时候非常强大,可以说是称霸中原以北地区。为了能够抗击匈奴边患,汉朝因此也是诞生了卫青、霍去病、班固等若干名垂青史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匈奴这个群体的来龙去脉,当年强盛如斯的他们如今又有了怎样的演变呢?
历史渊源
据传匈奴是夏人中的一支,也就是说华夏族其实与匈奴族同源。在夏朝灭亡后,其中的一支王族后裔逃到了北方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在吞并其他部族发展壮大之后成为匈奴族。所以说匈奴并不是什么特定的一个少数民族,只能算是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一带游牧民族的统称。也有称胡族的,他们也是很多个部落的集团。
根据《汉书》里面?匈奴传?的相关记载,北方地区草木茂盛,多飞禽走兽。这样的环境特征是比较适合狩猎为生以及发展畜牧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方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匈奴人游牧的生活方式。为了保证畜群有足够的草料和充足的水源,他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徙居住的地方,饮食生活也是和畜牧有关,比如牛肉、羊肉、牛奶、羊奶、奶酪等,衣服也往往是各种动物皮革制作而成。你别说,皮衣皮鞋在现代来说可都不便宜来着,还透气保暖又舒适,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点羡慕匈奴人民的生活了。
演变发展
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为了抢夺更多的资源,匈奴和汉族之间也是时有摩擦。而每一个群体都会有一些比较强大能干的人才。匈奴部在冒顿单于继位以后,就开始了扩张之路,这个冒顿可不是简单的人物,他是杀了自己的老子上位的,可见其手段狠辣野心蓬勃。逐渐强盛的匈奴从以前的被动防守慢慢转变为积极对外扩张,于是匈奴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就愈演愈烈。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匈之间就爆发了多次大战。最为著名的就是漠北大战,在这场战役之中,在卫青、霍去病的率军带领之下,深入匈奴腹地,将匈奴的精锐力量几乎消灭殆尽,受此重创的匈奴自此走向了衰败。
后来匈奴沉浮多年,但是倒也没有再起什么大的波澜,而匈奴内部也存在很多的内乱争斗,并非完全的团结一致,后来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
如今现状
匈奴分裂瓦解后,南匈奴大部分依附于东汉,安置在山西河北一带,基本上汉化。还有一部分留在草原上生活的,则是被鲜卑人兼并,也就是现在的蒙古族中有匈奴的部分血统。而对于北匈奴的话,更多的说法就是往西迁移,长途跋涉到了欧洲,在如今的匈牙利、保加利亚一带生活。巧合的是欧洲西罗马帝国有一群外来群体被称为?匈人?,他们迁入欧洲的时间和北匈奴西迁的时间基本吻合,而且名称上也很接近,但是究竟他们是否就是我国古代的匈奴人还是无法完全确定,需要对语言文字等各种文物进一步考证。
其实通常所说的血统指的也是生物学上的遗传,而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其内在的?文化血统?。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匈奴,早已经被其他民族同化了,也谈不上什么血统了。各位读者,你们是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匈奴是从哪里来的呢?
漠北之战是汉匈之间的一场重要决战,大战的胜负决定了谁将继续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失败者虽然不至于灭国,但是在整体战略上已经丧失了主动性,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一、国力之间比拼匈奴耗不起。
匈奴本身就是由以匈奴王庭为核心各部族拱卫组成的联盟性质的游牧政权。在汉武帝崛起之前,匈奴自古也是靠南下掠夺中原文明的资源强化自己的统治。掠夺人口、分配奴隶与争抢财富也是匈奴壮大的重要手段。这种发展形式有助于他们一时的强盛,但与进入君主集权制的农耕文明相比差距会越来越大,拼消耗是拼不过汉帝国的。
二、汉帝国拥有成建制的精锐轻重骑兵。
自汉帝国组建起强大的骑兵军团后,匈奴的经济劣势呈现了更明显的体现,大量的军事资源消耗匈奴是无法消费得起的。在漠北之战后,失败方意味着在区域内将失去绝对掌控力,对方的骑兵会获得主动性,可以在漠北纵横至少数代。对于获胜者来说,这场战役后绝对是个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所以决战之后胜方将在一定时间内有战略优势。
三、远离中原文明的匈奴丧失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上面提到过匈奴赖以生存的根本,漠北之战后的匈奴由于向更远的地方迁徙已经丧失了对中原王朝形成骚扰的能力。它们的子民只会越过越穷,即使有心南下再次掠夺,又会由于漠北之战的元气大伤拿汉帝国外围的骑军无可奈何。在丧失了大量可以掠夺人口与物资的地方后,游牧族彻底失去了他们强化己方军事实力和维持经济体系的根本。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支曾经强大的部族只剩下少数的人口与奴隶,他们在苦寒之地缺衣少粮,连赖以生存的铁器都因为铁矿的缺少无法凑齐。这样的一个族群除了迁徙到其它地域就只能是投降或消亡。
没有武器!
没有过冬的寒衣与维持人口的粮食。
遍地都是冻死的牛羊。
没有充足的汉朝奴隶为他们耕种粮食,他们连喂奴隶的粮都不够。
匈奴在这样的条件怎么可能轻易的打回去呢?
漠北之战为什么打得匈奴不敢再回来?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国家,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时期,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匈奴早在公元前7—8世纪就已经生息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匈奴的发源地在草木茂盛多禽兽的阴山河套地区,最初的经济政治中心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地南接燕赵,北暨沙漠,东连九夷,西距六戎”,在这片广大的沙漠上,少水草,气候干燥、严寒,所谓“…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地涸泽(硷)卤,不生五谷”,惟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制作弓矢…是其苑囿也”,这里依山傍水,气候适宜,黄河两岸沃野千里,是畜牧和狩猎的好地方。
对于匈奴的来历,坊间有多种关于匈奴人起源的说法:
第一种“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第一句话,有人认为匈奴人是夏商交替之际,夏的后裔北上逃亡所形成的民族。
按《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第二种“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这是《匈奴列传》中的第二句,却指向了和第一句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匈奴人本来就是北方山戎、猃狁、荤粥各游牧部族的统称。
第三种观点,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商周间称为鬼方、混夷、獯鬻、狁,入春秋后称为戎、狄,战国时称为胡、匈奴者,其实都是对匈奴这个族群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而已,不少知名学者赞同王国维的观点,以梁启超为代表,如果按这种说法,鬼方、混夷、獯鬻、狁、戎、狄、胡都是匈奴的别称,那么,抗击匈奴的历史的大大提前到殷商时代。
第四种观点则是几乎把史书中记载的先秦时期的众多北方游牧部族都划在了匈奴范围里,比如东胡、义渠、林胡、楼烦等等。按照这种观点,那么战国时大破东胡的燕国将领秦开、胡服骑射后与林胡楼烦交手无败绩的赵武灵王、大败义渠的秦惠文王以及他私通并诱杀义渠王的老婆宣太后、利用他妈设美人计最终灭掉义渠的秦昭襄王,都算是抗击匈奴的好手了。
第五种观点则认为,上述所有北方游牧部族都和匈奴无关,匈奴是西边来的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匈奴还没有迁徙到华夏北方,所以什么戎狄啊、胡啊,都跟匈奴没关系,秦汉以后匈奴壮大,兼并了一些部族,那是后来才发生的事。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漠北之战是汉匈之间的一场重要决战,大战的胜负决定了谁将继续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失败者虽然不至于灭国,但是在整体战略上已经丧失了主动性,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一、国力之间比拼匈奴耗不起。
匈奴本身就是由以匈奴王庭为核心各部族拱卫组成的联盟性质的游牧政权。在汉武帝崛起之前,匈奴自古也是靠南下掠夺中原文明的资源强化自己的统治。掠夺人口、分配奴隶与争抢财富也是匈奴壮大的重要手段。这种发展形式有助于他们一时的强盛,但与进入君主集权制的农耕文明相比差距会越来越大,拼消耗是拼不过汉帝国的。
二、汉帝国拥有成建制的精锐轻重骑兵。
自汉帝国组建起强大的骑兵军团后,匈奴的经济劣势呈现了更明显的体现,大量的军事资源消耗匈奴是无法消费得起的。在漠北之战后,失败方意味着在区域内将失去绝对掌控力,对方的骑兵会获得主动性,可以在漠北纵横至少数代。对于获胜者来说,这场战役后绝对是个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所以决战之后胜方将在一定时间内有战略优势。
三、远离中原文明的匈奴丧失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上面提到过匈奴赖以生存的根本,漠北之战后的匈奴由于向更远的地方迁徙已经丧失了对中原王朝形成骚扰的能力。它们的子民只会越过越穷,即使有心南下再次掠夺,又会由于漠北之战的元气大伤拿汉帝国外围的骑军无可奈何。在丧失了大量可以掠夺人口与物资的地方后,游牧族彻底失去了他们强化己方军事实力和维持经济体系的根本。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支曾经强大的部族只剩下少数的人口与奴隶,他们在苦寒之地缺衣少粮,连赖以生存的铁器都因为铁矿的缺少无法凑齐。这样的一个族群除了迁徙到其它地域就只能是投降或消亡。
没有武器!
没有过冬的寒衣与维持人口的粮食。
遍地都是冻死的牛羊。
没有充足的汉朝奴隶为他们耕种粮食,他们连喂奴隶的粮都不够。
匈奴在这样的条件怎么可能轻易的打回去呢?
漠北之战,匈奴的边境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匈奴在唐朝之前一直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对我国历代中原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可是自从唐朝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有关于匈奴的历史,匈奴也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没有了任何的消息。
有关于匈奴后来的故事,一共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为法是曹操时期北匈奴都被赶到了欧洲,而南匈奴逐渐的被汉人吸收。北匈奴到欧洲地区之后有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当年的奥匈帝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
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匈奴在汉武帝时期向中亚地区逃亡,并且在中亚地区繁衍生息建立国家,而现在的土耳其就是当年匈奴人所建立的国家。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不算准确。
那么当年中国历史上的那批匈奴人到底去了哪个地方呢?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呢?今天就来详细解读下匈奴人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匈奴人这个群体。
根据《史记》记载:?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根据这样的一个定义,我们看出来当年的匈奴和现在的蒙古人的习性非常的相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牧民族。
与中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哪里有草他们就赶着牲口去哪里放牧。
因此,其生存资料主要是来源于牛羊,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生存物资也不容易累积,非常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生活条件相对恶劣一点。但有坏处也有好处,这种环境也造就了匈奴人的身体,他们往往都比较强壮,野外生存能力比较强。而且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一个最为强大的兵种,所以匈奴人当年的骑兵的作战能力还是比较高的。
而且匈奴也并非是一家,而是有好几个部落组成,所以匈奴并非是指的一个民族,而是指的一个群体,比如说咱们现在说欧洲人一样。
而与之相对比,中原人则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居所,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社会,所以容易积累一些生产资料,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天灾影响,不过应对自然灾害的打击能力要高于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而中原王朝虽说没有像匈奴那般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但是工艺相对先进,可以制造一些相对先进的武器从而占据优势。同样是也会对匈奴的优点进行吸收,比如说当年赵王就提出了?胡服骑射?,从而强大了赵国的军队的作战能力。
历史上的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瓜葛
匈奴应该是历代能够与中原王朝相匹敌的外部力量之一,从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和匈奴的战争都没有断过。匈奴的生存方式是相对原始一点,所以作战能力也非常的弱?当时像燕国这样的小诸侯国都能够吊打匈奴,让匈奴好好的俯首称称臣。而赵国更是屡次北却匈奴千里之外。
不过由于游牧民族有着较高的机动性,所以不可能彻底的让他们打败他们,无非也就是一打而散。当时各国为了防着匈奴,也就修建起了长城。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将河南套地区的匈奴赶出去,并且命令蒙恬将之前燕赵长城修缮一下,连成了后来的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匈奴也算是正式的和中原王朝进行了一定的分离。
刘邦在打赢项羽之后,也曾尝试过想要北却匈奴效仿秦始皇,但刘邦却吃了败仗,被匈奴困在包围圈之中,后来刘邦不得不通过贿赂匈奴老婆逃得一命。从那之后,汉朝也就在没有主动攻占匈奴,反而实行了一套防御政策。
根据史料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而在此期间匈奴经过不断的吸收中原文化开始慢慢变得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北方的匈奴各部逐渐统一,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统治集团。同时北方匈奴也开始尝试着农耕,在一些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让汉人俘虏屯田收粮。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当时的匈奴从面积上来说甚至超越汉朝的实际控制区域,而军事力量上完全也有和汉朝对抗的能力,甚至超越汉朝,而此时匈奴也算是进入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匈奴转盛为衰,开始分化、迁徙(重点)
等到汉武帝时期百姓生活富足,粮草也积攒的具有了一定的数量,综合国力大大的提高。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可以说是受尽了匈奴各种凌辱,但无奈匈奴当时比较强大,汉朝只能够和匈奴保持着一种随时愿意和谈的态度。
汉武帝时期一共向匈奴发起了三次战争。
首先派卫青收复了原本的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此地当年也是匈奴掌握的唯一可以耕种的地方,失去了这些可耕种之地,匈奴的生产资料也就变得相对不稳固,其实力开始迅速衰退。 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被却匈奴千余里一直打到封狼山,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境内。这几次战争,基本将匈奴军队主力给打散了,不过当时的匈奴还是坚挺,并没有消失。
匈奴本身就是一个游牧的民族,本来就居无定所,所以汉朝军队也不可能说将匈奴给赶尽杀绝。
但当时由于匈奴势力衰弱,内部自然就会开始出现分散现象?当时有不少匈奴部落直接向汉朝臣服,成为了汉朝的子民。
汉朝则对于匈奴曾生活的河南套地区加强了管理,而在那之后,中原王朝不断的压缩匈奴人的生存空间,让匈奴丧失成气候的基础,并且不断让他被其他部落给吞并或是融合。
而三国时期,曹操对于比较乖巧听话的南匈奴不断的进行汉化,对于坚持抵抗的北匈奴则进行了驱赶。
1、先说被驱赶的。
而这批被驱赶的北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人也就来到了欧洲地区,虽说无法与中原王朝匹敌,但在当时分裂的欧洲却是相当强势的,他们给当时的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欧洲历史上记载,匈奴人来到欧洲后被称为?上帝之鞭?。不过由于匈奴的文化相对落后,而且人口少一些,在欧洲定居后,开始不断的融入到欧洲本地的一些居民中,慢慢的被当地的民族所同化,毕竟少数被多数给融合是必然。
但至今也不确定当年的这一小批匈奴人到底融入了哪些欧洲国家,均有涉及也不是没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迁移到欧洲那么远的,则是迁徙到了离的最近的中亚、俄罗斯、蒙古等国,也就是说中亚的斯坦人、俄罗斯人、蒙古人都可能有匈奴血统。
2、再说当时被汉化的。
南匈奴不断的被汉化,晋朝时期则是发动了八王之乱,而在之前这些匈奴人已经被汉化的差不多了,在五代十国时期匈奴人不断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界限也就逐渐变得不太明显。
不过仍然有一些匈奴部落或群体也开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比如说后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等,还有一些在历史中根本没有提起名字的民族,姑且不论。
后来在汉人政权再次崛起之后,有一些小民族开始不断的被汉人所吞并,并且进行了非常彻底的融合,这群人也就彻底成为了汉族人的一员。
那些不愿意投降汉族的则是又被赶到了北方地区,成为了后来的西夏国,金国辽国等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之一。
像金国、辽国这些学徒人所建立的国家对于国家内的一些匈奴小民族进行了统一的大融。后来在金国和辽国这两个国家灭亡之后,其主体民族则是又逐渐的被汉族以及蒙古族所同化。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基因库分析,当时融入中国最多的匈奴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辽东半岛一带,蒙古地带,还有新疆等地区。
总的来说,严格来讲匈奴并非消失在历史当中了,他们依旧存在,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成为了其他国家或者是民族的一员。
这里再来简单回答下,他们过的怎么样
曾经的他们是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即便分裂了也依旧能在一些地区称王称霸,所以他们可以说还是过的很不错的。有人或许会认为衰落后,他们一直被中原王朝打着跑,应该很可怜才对。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别忘了,他们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才是天性,整天跑对于他们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所以这也不是啥大问题。
而至于现在的他们,大多已经融入到了民族、国家的,自然是有好有坏了,大家都看在眼里,这里我们就不用进行过多赘余。
古代漠北强悍的匈奴,为何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不过此时匈奴势力仍然很强大,此后的李广利事件就是在这时发生的
漠北之战是如何爆发的?
匈奴是靠的武力才在华夏大地上赢得一席之地。匈奴,生性野蛮彪悍,说他们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也不为过。在匈奴的人群中大多数都会骑马,射箭。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传奇的种族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陨落?是因为他们的目空一切和傲慢。
1、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一个国家要想长期发展,想要千年传承下来,就必须要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功底。四大文明古国有古印度,古埃及,中国,和古巴比伦。但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只有中国还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那是因为中国有属于自己独特魅力的文化,只有当文化传承下来,这个民族还有这个国家才能屹立在世界一方。
2、没有发展的资本
匈奴都是在大草原上生活的,与他们为伴的最多的是牛羊,他们的生活物质方面远远没有中原人富足。大草原上能吃的食物是什么?牛与羊。根本没有条件去种植像水稻和小麦这些农作物。而且,每当秋冬来临时,他们还得担心牛羊会不会冻死,因为,牛羊是他们唯一的物资,是他们唯一的饮食。所以,在秋冬的时候,匈奴人就会进攻骚扰中原的人民,去掠夺物资,让他们能够度过秋冬,等到春天的到来。
3、崛起的不是时机
当匈奴崛起的时候,是正当汉族强盛的时候。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不能两个强者。而且当时,汉族有优秀的军事家霍去病和卫青去抵御他们的进攻。与此同时,汉族还丰富的粮草和兵马。但是,匈奴有什么?他们没有军事家,也没有充足的兵马粮草。如果,换到另一个时期,匈奴或许还会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过好多的民族,种族。但是,都是不断更换的,因为,永远只有强者才能存活于世。
漠北之战是如何爆发的?
匈奴是活跃在汉朝北边的一支游牧民族,自汉朝开国以来,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劲敌。汉初由于经济、军事衰弱,主要采用和亲政策换取边界和平,为此汉朝也可以争取时间来发展国力。文景时期匈奴曾多次南下侵扰,当时执政者也是主要采用和亲和军事反击两手手段来对付匈奴,这样一来匈奴侵扰汉朝的野心就没有那么强烈。
武帝即位以后,汉朝迎来了“国富军强”的盛世局面,然而汉朝仍然面临匈奴犯边的问题,武帝决定主动出击,经过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受到重创,但是左贤王并没有受到严重打击。元狩四年,汉朝为了彻底消除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汉武帝举全国之力讨伐匈奴,史称“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爆发的原因
公元前124年,匈奴右部势力被汉军击垮,匈奴单于与属下商量后决定重点保护左贤王。对于汉军来说,来自西方的威胁虽然消除了,但是匈奴左贤王和匈奴单于的实力尚存,仍然对汉帝国北部边境地区造成巨大的威胁。
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边患问题,极力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为伐匈做准备。元朔六年,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计划采用“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之策对汉军一网打尽,没想到武帝转而攻占河西,使得匈奴单于的计划胎死腹中,匈奴单于为此恼羞成怒,于是乎单于于元狩三年再次采用“诱敌深入”之策,对右北平、定襄发动袭击,借此来激怒汉武帝,引汉军北上。
汉武帝觉得虽然右贤王已经被击溃,左贤王部和匈奴单于本部仍然虎视眈眈,一刻也不消停,而且此时汉军已经有过多次远途奔袭的实践经验,武帝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下定决心对匈奴发动全面进攻。
武帝的部署,单于的对策
汉武帝认为匈奴单于手下的谋士赵信向来轻视汉军,觉得汉军不敢打到他们的腹地。武帝准备利用赵信轻敌的心理,对匈奴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策。
元狩四年,汉武帝集全国之力大规模远征匈奴,同时启用汉朝最出色的两位军事将领卫青、霍去病,让他们兵分两路各率领五万骑兵向漠北进发,当时运输粮草的步兵多达几十万人,武帝为了培养新人,把英雄奋战的将士配给霍去病。
匈奴单于闻讯以后与属下商议,赵信认为汉军长途跋涉,人马都非常疲劳,匈奴只要坐等擒获即可,不用兴师动众,单于也认为汉军不敢深入他们的腹地。于是乎匈奴单于把主力部队、粮草和军用物资往北迁移,等着汉军来袭。
本来汉武帝是计划让霍去病从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方向)向北进攻,他听闻单于东去以后,重新部署,让卫青走定襄,而霍去病走代郡(河北蔚县东北方向),武帝这样做是想让霍去病立下盖世奇功,可以达到制衡卫青的目的,但是武帝这一次失算了,他忘记了卫青一直是一位非常幸运的军事将领。
漠北之战的经过
1、卫青大败单于
卫青率部将度过沙漠准备与匈奴决战的头天晚上抓获一个匈奴人,从匈奴人的口中探出他们的单于没有东去,而就在卫青大军的正前方,卫青非常开心,他立即重新对军队进行部署。首先,他让年过六旬的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走东路,其次,把随从自己的中将军公孙敖调任前将军。
然后卫青率领部队穿过大沙漠与匈奴单于的部队相遇,卫青首先下令让部下用战车摆了一个环阵,因为匈奴骑兵很强悍,只有摆成环阵才不容易被冲破,随后卫青派五千骑兵从侧翼攻击匈奴军,匈奴单于派一万骑兵迎击,双方激战到黄昏时,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士兵们是互相看不见。
在这关键时刻,卫青下令从左右两翼包抄上去,匈奴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可能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带着几百名精锐骑兵突围逃跑。
后来汉军与匈奴大军展开决战,双方死伤相当,此时卫青并不知道匈奴单于已经逃跑,直到俘虏了一位匈奴人才知情,卫青率军乘胜追击,一直到天亮追了二百里地,也没有追到匈奴单于。后来卫青大军来到赵信城发现这儿有大批屯粮,卫青下令将屯粮全部焚烧,在赵信城休息一天后,卫青率军返回,此战卫青大军一共斩杀匈奴近两万人。
2、霍去病大败左贤王
霍去病从代郡出发以后,大概向北行了两千里地,与匈奴左贤王的军队相遇,霍去病随即下令对匈奴发动猛攻,汉军大破左贤王,斩杀匈奴大将、三王和七万多匈奴军,俘虏将军、相国、都尉等八十三个人,此次匈奴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左贤王被迫带着亲信弃军北逃。
漠北之战的大胜让武帝乐开了花,等到汉军凯旋而归后,他加封卫青、霍去病为大司马,赏赐霍去病五千八百户食邑,除此之外霍去病的很多部下也都封了侯。
漠北之战带来的影响
卫青、霍去病虽然先前多次出征匈奴,只是对匈奴的右贤王部造成了承重的打击,左贤王并没有受到重创,而漠北之战正好对匈奴的左贤王部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自此匈奴左贤王、右贤王都受到严重重创,匈奴被迫往北迁移。
匈奴的北边生活环境恶劣,常常发生干旱、暴雪等自然灾害,不利于游牧民族生存,而漠南地区水草丰富,适合放牧。匈奴北迁以后面临的是戈壁沙漠,恶劣的环境让他们更难生存。
漠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远征战争,此战之后,匈奴多年不敢入侵汉朝,由于生活窘迫,匈奴内部多次发生内乱,促使匈奴帝国越来越衰弱,几十年后匈奴分裂成为多个部落,实力进一步衰弱。所以说漠北之战是汉匈战争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它转移了匈奴人的战略重心,大大减轻匈奴对汉朝北边的威胁。
然而漠北之战汉军虽然取得全胜,但是也损失不少兵力。打仗需要丰厚的财力作支撑,汉武帝跟匈奴打了四十多年的仗,由于连年用兵,使得老百姓赋税承重,生活艰难,当时就有很多流民居无定所。
武帝晚年给自己下“罪己诏”,向人们悔过,并下令尔后但凡劳民伤财的事情一概不允许做,改变以往好大喜功的尚武精神,转向“文治”,武帝此举为后来“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